摘要 骨折是牛養殖生產中較為常見的疾患,多由摔倒、碰撞等事故引發。本文對牛骨折的發生原因、癥狀及診鑒進行了介紹,并總結了相應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農業災害研究2020年6期《農業災害研究》雜志,于201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36-1317/S,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農藥、動物疫病、獸藥等。
關鍵詞 牛;骨折;臨床癥狀;類證鑒別;防治措施
骨折(Fracture)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遭受機械破壞,骨折同時常伴有以血腫為主的骨周軟組織不同程度損傷。作為牛養殖生產中較常見的疾患,骨折多由于滑倒、碰撞、跌落、急劇停站、小腿踏入地裂等因素造成。文中對牛骨折發生原因、癥狀及診鑒進行了介紹,并總結了相應的預防及治療措施,旨在為養殖戶應對牛骨折提供科學參考。
1 發生原因
1.1 直接暴力
在暴力直接打擊部位可發生骨折,稱直接性骨折,如打擊、跌倒等,骨折周圍組織常有較嚴重損傷,大部分有創口存在。
1.2 間接暴力
暴力通過傳導作用、杠桿作用或旋轉作用而使遠處發生骨折,稱為間接骨折,如跳躍、滑倒、急轉彎、扭傷等。
1.3 肌肉拉力
肌肉突然強烈收縮,可將肌肉附著處骨骼撕裂。
1.4 病理性骨折
如患有軟骨病,骨疽、骨髓炎、佝僂病、衰老、妊娠后期或高產乳牛泌乳期,營養神經性骨萎縮,慢性氟中毒等,以及某些遺傳性疾病,如四肢骨關節畸形或發育不良、牛卟啉癥等,這些處于病理狀態下的骨,疏松脆弱,應對外力能力降低,有時即使遭受不強的外力,也可引起骨折。
2 臨床癥狀
可按照皮膚、黏膜的完整與否將骨折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非開放性骨折;亦可根據骨折骨片的數目分為粉碎性骨折和非粉碎性骨折。輕度骨折一般全身癥狀不明顯,嚴重骨折則伴有肢體腫脹、內出血,甚至內臟損傷時并發急性大失血和休克等一系列綜合癥狀。
2.1 發熱
閉合性骨折一般于損傷2~3 d后,因組織破壞后分解產物和血腫的吸收,引起輕度體溫上升。骨折部位或繼發細菌感染時,體溫升高,局部疼痛加劇,食欲減退。
2.2 肢體變形
全骨折外部變形明顯,骨折兩端有時重疊、嵌入、離開或斜向側方移位,尤其在四肢長骨,易形成假關節。常見有成角移位、側方移位、旋轉移位、縱軸移位等。骨折后患肢呈彎曲、縮短、延長等異常姿勢。
2.3 異?;顒?/p>
正常情況下,下肢體完整而不活動的部位骨折的病牛做被動運動或負重時,會出現異常活動,如旋轉、屈曲等;但蹄骨、椎骨、肋骨、干骺端等部位骨折時,一般無異常活動,或不明顯。
2.4 骨摩擦音
骨折兩斷端相碰時而出現的聲音,聲音帶有尖銳而撕裂樣高調,也有因局部腫脹或兩端有軟組織嵌入而不發音。骨骺分離時骨摩擦音是一種柔軟的捻發音。
2.5 劇烈疼痛
由于神經組織和軟組織損傷嚴重,骨折病牛疼痛劇烈,在主動或被動運動時,常表現不安或躲避,有時病牛全身發抖,甚至休克。
2.6 腫脹
骨折可引起骨移位和周圍軟組織損傷,形成血腫,觸之疼痛,與對稱體位對照,易發現病患部位。由炎癥引起的腫脹,多在骨折12 h后出現;而出血引起腫脹,一般在骨折后立即出現。
2.7 機能障礙
病牛常在骨折后立即出現機能障礙,以四肢完全骨折最為明顯,站立時不愿負重。四肢長骨完全骨折,站立時患肢垂懸,運步時三肢跳躍前進;不完全骨折時,患肢常用蹄尖著地以減負體重,運動時呈中度跛行,由于劇烈疼痛致使病牛不愿運動。
3 診斷及類證鑒別
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即可確診,必要時可借助X光診斷。
牛骨折與牛關節扭傷及挫傷癥狀有類似之處:病牛不愿運動,患處周圍軟組織出血、腫脹,運動時跛行,患肢垂懸或屈曲,以蹄尖著地。不同點則在于關節扭傷和挫傷僅發生于關節部位,不發生骨折后的肢體變形癥狀,X光檢查不見骨折。
4 防治措施
4.1 預防
牛骨折主要由摔倒、碰撞等意外事故造成,因此必須加強日常飼養管理,特別對于妊娠后期及泌乳高峰期的高產母牛,應合理搭配日糧,保證日糧中有足夠的鈣、磷,并保持合理比例,以促進骨骼正常發育,減少乳牛產后疾病,盡量杜絕骨折發生。
4.2 治療
4.2.1 止血救護 為防止骨折斷端活動和發生嚴重并發癥,骨折后應原地實施救護[1]。首先觀察牛體有無創口及出血現象,因為折斷的骨頭會刺破或拉斷血管。一般的出血,用消毒紗布包扎止血,若包扎不能止血,要迅速用止血帶或繩子在骨折近端部位捆扎止血,或找出斷裂動脈血管,將其綁扎住[2]。止血時,應清除創口壞死組織及破碎骨片,然后再整復、固定[3]。
4.2.2 整復 錯位骨折要進行整復,以使骨折端接觸、復位,為愈合創造條件。為減輕疼痛,應做局部或全身麻醉,然后將牛側臥保定,患肢在上,運用拔、伸、按、整等手法進行整復。若四肢完全骨折,可在骨折近端拴繩,用力沿肢軸方向向遠端牽拉,以使錯位骨折兩端離開,再將斷端對位。整復后患肢應與正常肢長度一致,蹄向一致。整復后立即進行固定。
4.2.3 固定 整復后為防止再錯位,應對患部進行固定,分為外固定術和內固定術2種:
(1)外固定術,一般用金屬支架、小夾板繃帶或石膏繃帶固定。固定前,取骨碎補(俗稱毛姜)30 g,用小米粥調和敷于傷處,再用紗布纏繞3~5層,用夾棉花的紗布墊平,然后用竹板或木板條編成的簾子包裹,外繞繃帶或細繩固定。固定時,板條應稍短于襯墊物,以防夾板磨傷皮膚。
(2)內固定術,根據骨折具體情況,采用鋼絲、骨支架、骨板固螺釘、骨針等進行固定。
4.2.4 護理 對于開放性骨折的牛,為了防止感染,必須一次肌注破傷風抗素3 000 IU,或青霉素80萬IU/支,或鏈霉素0.5 g/支,2次/d,連續注射5~7 d[4]。整復、固定后,應將患牛拴在欄圈里限制活動。3—4周后可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適當牽遛運動或平地放牧。約經過 40~90 d后,可拆除繃帶或其他固定物。實施整骨后,為促進愈合,在日糧中加入適量的鈣鹽,并給予營養豐富的飼料,還可給牛只外用和內服接骨藥,以防感染,詳見以下處方:
處方1:維生素D膠性鈣4 ml,一次肌注,隔日1次,連續注射3~5 d[5]。
處方2:當歸10 g,川芎5 g,乳香5 g,沒藥5 g,川斷6 g,兒茶6 g,血力花6 g,海馬8 g,三七8 g,桂支6 g,牛6 g,澤瀉6 g,木耳6 g,甜瓜籽6 g,紅花6 g,煅然銅5 g,甘草3 g,煎湯灌服,隔日1劑,連用3劑。
處方3:續斷40 g,乳香、杜仲各30 g,當歸、牛膝20 g,川芎15 g,共研細末,加黃酒250 ml為引,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劑,可起到活血止痛,壯筋愈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志偉,李萬里.牛骨折與創傷的治療方法[J].養殖技術顧問,2008(4):76–77.
[2] 付生.牛骨折與創傷的臨床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6):40–41.
[3] 劉子權.役牛骨折的整復技術[J].農村百事通,2011(12):46–47.
[4] 謝倫松.淺談用中草藥治療豬牛骨折[J].廣西畜牧獸醫,2005(5):229–230.
[5] 孫維國.應用中草藥治療豬牛骨折的體驗[J].山東畜牧獸醫,2017,38(3):31–3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