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農業技術與裝備》發表的一篇農業論文,(半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主辦。本刊以農機化學術研究、農機化實用技術推廣、開發與農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新技術、新機具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為重點報道內容。適用于農機科研、農機推廣、農機監理、農機管理和農機教學人員等閱讀。
摘 要:在農業積極的發展中,定要依據先進的農業機械,推廣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是擺在農機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的大事。本文針對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便可對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幫助及指導。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問題;建議
1 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在農產品粗加工和種植業領域,已基本上由機械取代了役畜生產,可多數為小型機械,對農業增效提質作用不大,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生產的轉變。
1.2 一種新機具、一項新技術要想全面推廣,最實用的方法是宣傳。可農機化技術推廣經費嚴重不足,宣傳要通過舉辦現場培訓會、新聞媒體專題報道、印發宣傳資料等各種方法才能激發社會效應,這就要資金作后盾。另外,財政撥款增長緩慢,推廣人員逐年增加,此矛盾必將減少對宣傳的投入,制約農機化的發展。
1.3 廣大農戶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他們的觀念無法適應當前的形勢。種植戶對科技含量高的新技術、新機具的接受還有待解決,與當今的市場經濟無法對接。
1.4 農機合作服務組織不夠健全,農機連鎖經營不夠,沒有完善的農機營銷網絡。
1.5 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且不完善,社會整體的服務程度不高,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因服務體系中縣、鄉機構改革,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合并,使其職能無法履行。導致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站服務較差,在作業過程中,農機現代化水平與服務水平不相適應,延緩農業機械化發展。
1.6 農機信息化網絡建設需要不斷完善。農機化發展的首要基礎是農機信息網絡化。鄉、村兩級農機服務站信息網絡建設還不夠。但當前在國內主要農機生產企業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息的暢通與長期產銷兩旺有著直接的關系。
1.7 法制力度不夠使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假冒偽劣農機產品充斥市場。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尚未健全,農機具權益保證體系不夠完善,農機具使用者、經營者、生產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護,農機化發展應完善法制化管理。
2 農機化的發展建議
2.1 完善和制定各種法律及法規,繼續深入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各相關單位應全方位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制定學習計劃,把精神學透。地方各級政府應加大政策對農機化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快配套的法規法律建設,積極完善爭取、燃油補貼、購機補貼等扶持發展政策,大力推動農機補貼政策的產業扶持效應和導向作用,強化農機管理部門的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功能。
2.2 加強科技創新。從宣傳教育人手,各級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支持開發引進具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爭取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提升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
2.3 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經濟組織,應設立各級農機管理服務部門牽頭辦的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創辦的農機合作社及種植大戶與村合辦的農機合作社,發揮新型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的橋梁紐帶、富民增收、示范推廣和組織帶動作用。以服務為手段,以增效節本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揮農機服務組織的作用,持續壯大農機服務業。
2.4 加大購機補貼資金,擴大補貼范圍。近年來,農機執法隊伍經費嚴重不足,盡管各級財政提高了對農機化事業發展的投入,但還是無法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要。故應當立足當地農民購買力和農業生產需要,以農村經濟發展和特色農業為方向,突出補貼重點,科學選取項目,促進農機化發展步入一個新面貌。
2.5 完善和設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首先,應提高農機化公共服務工作。完善和設立信息發布、搜集和整理制度,為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準確、全面、及時的信息服務;其次,打造培養農機專業戶、農機龍頭企業,提高引導服務和組織協調,幫助其拓寬服務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優化機具配置,大力推動其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各級作用;最后,應引導和鼓勵各類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紐帶作用,提高農機經營效益和農機利用率。
2.6 提升產品質量意識,嚴格監督管理。農機化健康、快速發展的首要條件是強化產品質量。農機生產企業與農機管理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加強農機產品質量是農機管理行政部門、農機監督管理單位和企業的共同任務。總而言之,農機化工作任重道遠,應把握規律,不斷總結經驗,大力推廣農機化增效節本技術,以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民不斷增收、糧食增產為重要目標,堅持重點突破、因地制宜、統籌協調、改革創新的發展戰略,大力提高農機技術裝備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
2.7 全方位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大力推進大型農機具的發展速度,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使多種機型協調發展,整體推進。
按照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落實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就務必要切實促進農村繁榮,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就應大力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