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機插是一種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率和產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現狀,隨后提出了發展對策。
《中國水稻科學》(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季刊。主要報道以水稻為研究對象的未經發表的原始論文。所設欄目包括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研究快報、研究簡訊、實驗技術、學術專論、文獻綜述等。
為進一步提高溫嶺市水稻機插水平,本文在分析溫嶺市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現狀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溫嶺市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措施與建議。
自2004年國家實行農業機械購置政策以來,溫嶺市農機管理總站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貫徹上級主管部門工作部署,嚴格落實農機化扶持政策、組織實施農機化促進工程項目和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積極引進推廣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調整和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使溫嶺市農機化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農機化綜合水平不斷提高。目前,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耕整地和收獲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均超過90%,但是機插水平發展緩慢,現已成為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因此,如何加快推廣水稻育插秧技術,進而提高溫嶺水稻機插水平是目前農機管理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應用現狀
水稻是溫嶺市主要的糧食作物,2012 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56萬hm2,水稻種植面積就達到了1.63萬hm2(其中早稻0.41萬畝、單季稻0.91萬hm2、連作晚稻0.31萬 hm2),占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3.46%,而水稻機械化插秧面積僅有875hm2(其中早稻289.47hm2、單季稻246.33hm2、連作晚稻340.67hm2),水稻機械化插秧率僅5.38%,遠遠低于浙江省水稻機插平均水平[1]。
20世紀80年代,工廠化育秧曾一度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熱潮,然而在當時環境下缺少技術成熟的插秧機設備配套,傳統插秧機的機插效果達不到稻農對產量的要求,及至九十年代中水稻拋秧、直播等輕簡栽培技術得以推廣后,傳統插秧機開始逐漸被閑置,慢慢淡出歷史舞臺,截止2006年,溫嶺市水稻插秧機擁有量為0。2007年,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扶持下,溫嶺市箬橫鎮引進全市第一臺新型高速插秧機,當年機插水稻面積46.67hm2;之后呈現良好發展趨勢,截止2009年全市插秧機達到11臺,當年機插水稻面積513.33hm2。然而這種良好趨勢并沒有得到蔓延,由于育秧技術不達標,所育秧苗達不到插秧機機插要求,2010年雖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水稻插秧機補貼額度加以傾斜,全市插秧機推廣達到51臺,機插水稻面積卻僅有353.33hm2,農民購機更多成了擺設。2011年、2012年盡管市財政持續增加插秧機補貼額度,加大對機插作業環節補貼,效果仍不明顯,截止2012年12月,溫嶺市擁有插秧機72臺,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32套,水稻機插面積卻僅有874.67hm2,插秧機利用率極低,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開始陷入一個瓶頸[2]。
2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的因素分析
2.1 稻農對水稻機插種植方式的接受程度較低
自20世紀90年代中開始,溫嶺農技部門大力推廣水稻直播、拋秧等輕簡栽培技術,技術單一,操作簡單,作業成本低,產量遠遠高于傳統插秧機表現出來的機插效果,工廠化育秧很快被直播和拋秧所取代,直到現在直播和拋秧已成為溫嶺當地水稻種植的主要栽培模式。這種在廣大稻農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對傳統插秧機機插效果不看好的思想,兼之新型插秧機的投入成本大、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使他們第一時間放棄了對機插種植模式的選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溫嶺當地的推廣帶了重重阻礙。
2.2 機械化育秧能力嚴重不足
目前溫嶺市育秧中心和育秧點建設存在點少面窄、分布不均、育秧規模不足、服務能力差、經濟效益低等問題。育秧中心承載了周邊機插秧苗的供給任務,由于精細育秧技術尚未完善,育秧中心育出來的秧苗很大一部分不能滿足機插對均勻壯秧的要求,特別是雜交稻、超級雜交稻,要求每穴播種1~2粒,這在現行的流水線及手工作業情況下很難達到。工廠化育秧技術的不完善導致了育秧中心經濟效益低下,制約了育秧規模的發展,從而導致機插秧苗的供給嚴重不足,為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帶來困難[3]。
2.3 農機農藝融合程度不高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從根本上來說是一項農機、農藝等多項技術的集成。農機部門不懂農藝,農技部門不懂農機,兩者缺乏有效的相互交流,使得農機部門拋開現有農藝基礎一味引進所謂的“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機不適用,而農技部門則忽視現有農機配套設備的發展而一直界限于原有農藝技術的推廣,這樣勢必導致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體系的不完善,為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帶來技術壁壘。溫嶺市的水稻種植包括早稻、單季稻和連昨晚稻,在早稻的育秧上由于氣候原因很容易導致爛秧問題;連作晚稻機插推廣中也存在育秧時間的銜接問題比較難把握,秧苗過長則不利機插;而單季稻由于對產量要求相對較高,現有的9寸秧盤育出來的秧苗使機插每畝有效穴數達不到要求,導致產量不高,7寸秧盤的使用則與市面上普及的插秧機不兼容。除此之外,不同的水稻品種對機插的技術要求也存在差異,育秧、壯苗標準以及秧齡、葉齡、插前分蘗數等各項機插技術指標有待進一步完善[4]。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橫觀省內在機械化育秧插技術推廣中取得卓越成績的各兄弟縣市,都離不開政府大力的行政推力和財政補貼政策。和省內先進兄弟縣市相比,溫嶺市還存在爭取各級政府對水稻機插重視和加大資金投入工作不力的問題。政府部門在主觀上還沒有認識到機插秧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水稻機插秧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實現高產穩產,還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一條龍服務給經營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只是機械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指標,與農戶缺乏有效互動。目前我市機插指標尚未列入政府考核序列,鎮街道一級政府推廣積極性不高,同時在育秧中心建設資金上缺乏工商資本的投入和金融機構的支持。
3 加快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的措施與建議
3.1 進一步爭取各級政府領導重視支持
領導重視是抓好機械化育插秧推廣的關鍵。2012年以來,我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水稻機插發展的扶持政策。如對購買插秧機的農戶,在中央及省財政購機補貼的基礎上,市財政再補貼10%;對應用水稻機械化插秧作業的農戶,給予每畝60元的補貼,比省補貼標準每畝提高了20元;對為水稻生產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面積達33.33hm2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評選出l~3家示范性較強的,給予每家3萬元的補貼;對建有設施的水稻專業育秧場,服務面積在 66.67~333.33hm2不等的,給予2~4萬元不等的補貼;對與育秧中心簽訂育秧合同,面積達到20hm2以上,并用于機插的,給予每畝40元的育秧補貼,用于拋秧或手插的只有每畝20元的補貼。2013年,市政府在2012年基礎上對育秧補貼進一步進行細化,對擁有穩定育秧場所和一定設備,具有專業技術人員,且一季開展集中統一育供秧大田面積500畝(含)以上的糧食專業合作社、農業服務公司、育秧專業戶等服務主體,按實際育秧數量給予補貼(機插1元/盤,拋秧0.3元/盤)。鼓勵農民接受統一育供秧服務,對接受上述服務主體提供集中育供秧服務的農民(含符合條件的大戶自育秧和代育秧),按大田服務面積給予補助(機插20元/畝,拋秧10元/畝)。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爭取政府領導的支持,爭取將機插等重要農機化指標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同時加大財政資金引導投入,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5,6]。
3.2 強化農機農藝融合,突破機插技術壁壘
農機農藝融合是抓好機械化育插秧推廣的技術保障。近年來,溫嶺市農機部門和農技部門在水稻機插方面已開始逐漸融合。農技部門邀請農機管理人員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市大型農業技術培訓會;農機和農技聯合開展機插秧培育的現場指導和機插后的大田管理檢查,解決各育秧點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聯合開展機插育秧各種基質的床土配方試驗,規格化秧苗機插與拋秧、直播的水稻大田對比試驗,共同實施在市科技局立項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機農藝融合的試驗研究” 課題項目等,來獲取第一手資料,以示范帶動方式,改變群眾對規格秧的認識誤區,為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兩個部門根據我市實際,聯合確定了以單季雜交稻機械化育插秧為重點突破口,帶動發展早稻和連作晚稻機插的推廣原則。下一步,市農機管理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與農技部門的合作,聯合開展機械化育插秧各技術環節的試驗研究,加強對育秧點和種糧大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借各級財政大力支持發展建設育秧中心的有利時機,重點在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合理選點,積極建設育秧中心。今年己建設好2家育秧能力達200hm2的育秧中心,另有2家200hm2以上育秧中心已確定新建。力爭到2015年全市建成的規模以上育秧中心能覆蓋所有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實現全市年育秧3333hm2以上的奮斗目標。
3.3 擴大宣傳,強化培訓,爭取種糧大戶發展機械化育插秧
隨著“三化同步”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兩區”建設不斷發展,土地向種糧大戶集聚,土地集約規模經營成為歷史的必然,進一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首當其沖的歷史任務。溫嶺市種糧大戶達1300多戶,種植水稻面積達6066.67hm2,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39.5%,因此種糧大戶是溫嶺發展機插秧的潛力所在,也是以后的中堅力量。另外,通過多開現場會、演示會、培訓會等途徑,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努力消除農民思想疑慮,提高他們對機插的認知度,促使他們應用機插成為自覺行動。
3.4 加強水稻機械化生產示范點建設
截至2012年底,全市水稻機械化生產示范點已覆蓋了除五個街道和松門、石塘、塢根等三個鎮之外的所有鄉鎮,雖然未形成規模效應,但也為推廣水稻機插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促進示范園區建設。在認真做好機插技術多點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對試點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出一整套水稻機插技術,并設制出水稻機插模式圖,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指導和推動全市水稻機插工作,確保機插技術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5 加強水稻機插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
2012 年度溫嶺市水稻機插面積874.67hm2,其中農機服務組織完成水稻機插面積616.67hm2,占全市機插總面積的70.5%,是推廣水稻機插技術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積極培育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壯大其服務功能,帶動機插全面推廣。在推廣過程中,采取推廣與市場相結合的辦法,積極幫助、扶持和發展農機服務組織,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適當向農機服務組織傾斜,對其購置與推廣機插相關的農業機械及其配套機具也要給予適當的扶持,從而使其發展成為集育、插、管一條龍服務的“田間保姆”。與此同時,農機主管部門要對各農業合作組織在育秧、機插等方面加強技術培訓,全面提高機插服務水平[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