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在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一些音樂教師不注意音樂課程自身的特點,片面追求個性教學風格和熱鬧的課堂氣氛,忽略學生的音樂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陷入了比較嚴重的誤解,需要引起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的高度重視,以下是我近幾年來通過課堂實踐和自己的反思,發現的一些值得我們深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音樂新課程實施中的“誤”
新課程讓我們開始關注,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音樂課堂發生的新變化。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正在被摒棄,但由于對新課標的解讀不夠深入,在新的理念為指導的教學方式中,我們也走了許多的彎路,有了不少誤解:
(一)誤解一:重視情感教學而忽視“雙基”教學。
“雙基”指的是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它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在傳統的教學方式里它被廣泛運用,但由于音樂教學,特別是音樂理論帶有很強的專業色彩、重知識的傳授,輕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形式單一、信息量少,常常是刻板機械地反復訓練,比如教唱歌曲,以往的教學程序通常是:先進行發聲練習,拍節奏,解決一系列的難點,歌曲被拆得七零八落后,再一句句地教唱。學習起來往往比較枯燥和被動,造成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喪失。新課程情感教學的出現無疑像一道曙光,盡掃了課堂沉悶的陰霾,一節課下來有多種各式的體驗和活動,學生參與性強,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在教學中不敢出現樂理知識和識譜教學,生怕被指“穿新鞋,走老路”,即便有也是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是輕松、快樂了,可是真正學到了什么?
(二)誤解二:課堂秩序要“自主、自由”。
過去的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教師“繪聲繪色”、“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一本正經”地聽,接受老師的“標準答案”。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的地位,扼殺了學生對音樂的獨立思考和見解。一時間,“還學生自由”成了教學時尚,例如,某位老師在執教二年級《動物音樂會》這課,當孩子們學會了歌曲,老師問:“小朋友,你們想扮演小動物嗎?”“想!”“那就請你們到教室中間來吧!讓我們聽著音樂盡情地跳起來吧!”這下可熱鬧了,課堂中隨處可見學生自由表演(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自由合作(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學生異常興奮活躍,教師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這就是“自主、自由”嗎?
二、音樂新課程實施中的“悟”
作為新課改的親歷者,從傳統教學到把新課程標準貫徹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我感受過困惑和茫然、矛盾沖突和觀念碰撞,也慶幸因此獲得了更深的感悟,伴隨著新課程一起痛苦地蛻變、快樂地成長。
(一)感悟一:情感體驗,不摒棄技能訓練。
新課程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了音樂課程目標的第一位,音樂課程屬于美育的一個領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次對于音樂課程來說,其教育效應主要不僅僅在于知識和技能獲得與掌握,而是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震驚、頓悟等情感的層面上。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以自己的情感撥動學生情感之弦,使之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動力。只有當教師把真情實感傾注到音樂中,才能感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之中,從而使之進入學習音樂的最佳狀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求我們在音樂教學中一定要始終抓住音樂美這個珍貴的內核,使音樂教學過程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師生共同感受、體驗、理解、表現、創造音樂美的過程。
(二)感悟二:豐富內化,讓“自由”行之有效。
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要調動、激活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經驗與情感,形成交流、學習與探索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以較大的空間,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拓展思維,解決問題。“以學生發展為本”也是現代教育理念之一,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情智。于是,教師在課堂中總是時不時地給學生點“自由”,殊不知這種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要求、沒有反饋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把“自由”淪為了“自流”。一、二年級的學生,畢竟年紀小,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無目的地任意開放,不及時點撥是教學活動有著很大的隨意性,甚至會造成課堂秩序喧鬧與混亂的弊病。
這些做法,學生在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本質上卻華而不實。
三、行之有效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的民主開放是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方式和氛圍,是有序的教學活動。教師雖然把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解放”,潛能得到發揮,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活而不亂”的教學策略,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做到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得有序、動而不亂,要把握住課堂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積累學習的成果。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是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我們要把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和智慧為教學設計時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明確目標和要求,并給予適度的指導,讓“自主、自由”脫掉盲目、虛華的美麗外衣,真正行之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