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產業論文
電影和連續劇是在世界范圍內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娛樂類型。作為通俗文化產品,電影和電視劇均能反映出所處地域的思維模式、價值體系以及生活方式,而這些文化要素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緊密關聯。全球經濟的發展,資訊時代早已到來,各種信息需求、娛樂需求、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影視文化產業也隨之急劇發展和膨脹。臺灣電影市場長期以來被外片所占據,臺灣影視界一直致力于票房和收視率的努力。本文以時間為軸線,重點關注臺灣具有代表性的影視劇,試圖進一步梳理近幾年臺灣影視產業的具體走向。
一、臺灣影視產業主流趨向青春劇
近年來,每年臺灣本土電影票房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青春片,定位在年輕的觀眾群,在演員的選擇上多數是青春偶像,以年輕的心態作為創作素材,青春片業已成為臺灣影視界的主流。嚴格來說,青春劇與偶像劇還是有差別的。偶像劇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也可以稱之為青春劇。青春劇準確地說應該是追憶青春,而不是青春偶像。在偶像劇中隨處可見的俊男靚女已被清新可親的男孩女孩所代替,不再是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愛情故事,而是極具平民生活色彩的普通故事,具有喜感的幽默場面也不再是無厘頭的搞怪,而是真實發生在普通人成長過程中的私密記憶。
回顧2007年,除了李安執導的《色戒》外,其他賣得叫座的電影分別是《不能說的秘密》、《練習曲》和《刺青》,后三部均是青春片。整體而言,2007年臺灣影視市場還算活躍,雖然整體虧損的電影仍不少,沒有完全脫離原有的框架。臺灣著名電影人候孝賢在談到臺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時,認為臺灣電影工業正在消失中。他甚至曾悲觀地表示,“臺灣電影現在基本上是殘破的,未來是不可知的。”[1]
然而,從2008年開始,臺灣電影突然逆勢而上,有一部影片大受歡迎,取得驕人成績,創造了臺灣本土化奇跡,它就是由魏德圣導演的《海角七號》(CapeNo.7),由臺灣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演員田中千繪主演。《海角七號》不僅“創下了上映第二周票房比首周成長121%、甚至在第三周躥升為票房冠軍并連霸八周的驚人成績,最后以超過五億臺幣(臺北約為二億三千萬)的總票房,成為臺灣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片”[2],后來該片還獲得了第十屆臺北電影獎劇情長片百萬首獎、劇情長片最佳攝影、劇情長片最佳音樂,以及第四屆亞洲海洋電影節首獎多項殊榮。更為重要的是,《海角七號》的熱映,也讓一個臺灣電影導演群成功登陸,出現了一批不同于以往臺灣導演風格的群體。有著“臺灣電影教母”稱謂的著名影評人焦雄屏將他們冠之以“超過世代”這個詞,這個稱呼“既可以期許他們‘超過’前幾個世代的沉悶,更能形容他們的聲勢”。[3]“超過世代”的導演指的是魏德圣、鈕承澤、陳懷恩、楊雅?礎⒘鐘?汀⒘質橛睢⒅苊懶岬齲??磣鞣直鷂?鍍?飼啻骸貳ⅰ?895》、《?啄瀉ⅰ貳ⅰ毒漚搗紜貳ⅰ鍛3怠返取M??竊?008年,中視籌備了一部八點檔大戲———臺灣電視制作人王偉忠制作的眷村題材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說起電視劇名,不免會讓人想起一部臺灣同名電影(英文名inourtime),它是1982年由楊德昌、柯一正導演,李立群和張艾嘉主演的。著名歌手羅大佑為此還專門創作了一首名為《光陰的故事》的歌曲,傳唱至今。或許正是制作人的精心設計,這次關于“光陰的故事”改用電視連續劇的形式來演繹,故事情節也完全不同。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英文名timestory)主要的情節是圍繞生活在“自強一村”里幾個典型家庭的故事展開的,時間上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后,退伍的國民黨士兵和臺灣本地人結合,一起緊跟臺灣的社會進步而發展,充分展現臺灣各種族群融合。簡單地說,這是一個關于臺灣眷村的故事,透過幾個家庭的生活軌跡,折射出歷史和文化的變化。劇中始終彌漫著濃濃的懷舊氣息,很快將觀眾吸引到故事中來,隨著劇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而家庭中孩子們的共同成長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對自己父母們曾經的歲月多了幾分關注和了解,讓現代年輕人能借此了解自己父母的過去。這種感覺正如電視劇片頭里制片人王偉忠獨白的那樣:“回頭看看來時路,是往前的更大動力,所以我們決定為您敘述一個這樣的故事,故事開始之前,請容我提醒您:不管此刻你的心里是混亂、慌張、失落還是其他,總之,先把心掏空吧。這樣才能裝下那些被我們不經意留在曾經里的家財萬貫,再次上路。”[4]的確,生活給予我們的雖然簡單,卻很真實,值得研磨。說起王偉忠的眷村系列片,無論是話劇《寶島一村》還是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都給觀眾帶來了幾許別樣的驚喜,讓人們可以體會到更多關于生活的溫馨、樂觀以及淡淡的哀愁。
不過,2008年臺灣影視界的風光并沒有持續到2009年。這一年臺灣市場上映了大約260部華語片和外語片,其中外語片超過200部。單看臺灣本土電影,市場反映更是慘淡,全年上映27部作品,年度累計票房收入僅有大約5300萬新臺幣,相當于年度總票房的1.6%左右,比起2008年的12.09%的份額有相當大程度的下滑。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臺灣影視界風云再起,鈕承澤以影片《艋?》席卷全臺,創下2.3億新臺幣票房。此片6千萬的制作成本,加上近兩千萬的行銷預算,較之《海角七號》以五百萬做宣傳營銷,《艋?》則是以更專業的商業化營銷來保證票房的成功。當然,《艋?》影片中同樣包含了懷舊、青春、偶像等青春片成功的因素,在電影前期、后期的宣傳方面,大量運用網絡、電視等媒介,不斷進行輿論造勢,這也超過了之前所有臺灣電影的宣傳力度。其實,從2010年6月到9月,共有10部臺灣本土電影上映。由九把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AreTheAppleOfMyEye》在臺灣創下新臺幣4.1億元票房,并在香港以6129萬港幣刷新華語片票房紀錄。臺灣島內媒體稱之為“民眾集體都在追青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樣是這一類的青春題材電影。影片中的戲劇矛盾仍然集中在成長的范圍內,讓觀眾隨著劇中人物一起去找尋自己年少時的影子,真誠的情感使這部影片同樣獲得了觀眾的認同,收獲了票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