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同義替換速率(dS)或非同義替換的速率(dN)是一年中或一個世代內一個同義位點上發生同義替換的數目或一個非同義位點上發生非同義替換的數目。實際上,由于不知道2個序列的分歧時間,因此,習慣上總是考慮一對序列的平均每個同義位點上發生同義替換的數目或平均每個非同義位點上發生非同義替換的數目。dS等于dN時(即ω=1),表明沒受到自然選擇;dS大于dN時(ω<1)表明受到負選擇;dS小于dN時(ω>1)表明受到正選擇[1]。光敏色素(Phy)是一類紅光/遠紅光受體,在植物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起重要的調節作用[2-4]。Phy分子是由大約1100個氨基酸殘基的脫輔基蛋白和1個線性的四吡咯環生色團通過共價鍵鏈接構成。其N端是光感受區,包括后色膽素裂解酶亞結構域(Bilinlyasedomain,BLD)和光敏色素亞結構域(Phytochromedomain,PHY),GAF(cGMP-specificphosphodiesterase/adenylatecyclases/formatehydrogenlyasetranscription)結構域包含于BLD結構域中,是發色團結合的部位,高度保守[5-6];C端是光調節區,光調節區域含有2個PAS(Per/Arnt/Sim)同源重復序列和1個組氨酸激酶類作用區(Histidinekinaserelateddomain,HKRD)。研究表明,GAF結構域某些位點發生突變,可能會嚴重影響脫輔基蛋白和發色團的結合[7],從而影響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試驗的前期研究發現,在裸子植物PHY進化過程中,GAF結構域中存在2個正選擇位點[8],但是并未涉及C端的其它結構域。PHYB存在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的PHYP同為B類光敏色素基因。Yang等[9]和Mathews等[10]在對被子植物光敏色素A-C/F基因以及光敏色素B-D/E基因的分析中檢測到了正選擇。但是Yang等選用的基因序列有限,每個光敏色素類型只有1條基因序列。樣本的大小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因此,現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采用16條光敏色素基因序列,檢測了分別存在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同為B類光敏色素的PHYP和PHYB基因的光感受區,以期了解這2個基因的光感受區是否經歷選擇壓力以及經歷同樣的選擇壓力,從而深化對該區域功能的認識。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了8條裸子植物的PHYP光感受區序列,8條被子植物的PHYB光感受區序列進行適應性進化分析。其中被子植物的序列數據以及外類群風兜地錢(MarchantiapaleaceaBertol.var.diptera(Mont.)Hatt.)的序列數據取自GenBank(序列名稱及登陸號見表1);裸子植物序列由測序所得,植物材料均采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1.2總DNA提取、PCR、克隆和測序
用于DNA提取的材料為新鮮的葉片,方法采用改進的CTAB法[11]。擴增PHYP光感受區序列采用的引物是根據王靜得到的南方紅豆杉PHYP序列(數據未發表)和歐洲赤松PHYP的cDNA序列(X96738)設計,引物為2對(表2),第1對擴增BLD結構域的序列,第2對擴增了PHY-PAS1結構域的序列。測序完成后,光感受區域序列由這2個部分通過Editseq軟件拼接而成。每25μLPCR反應體系中包括:模板50ng,引物各8pmol,TaqDNA聚合酶2U(Takara,大連)和由Takara提供的10倍PCR緩沖液2.5μL及2.5mmol/LdNTPs0.5μL。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在BiometraPCR擴增儀上進行(Thermobio,德國)。PCR反應程序為:94℃5min;94℃30s,55℃60s,72℃90s,35個循環;72℃10min。PCR產物在1.0%瓊脂糖凝膠、1×TAE電泳液中電泳35min(電壓為120V),切下目的片段,用QIAEXII(Qiagen,德國)柱式DNA膠回收試劑盒回收PCR產物。回收所得產物與PMD19-T載體在4℃下連接16h,然后轉化導入由大腸桿菌DH-5α所制的感受態細胞。感受態細胞在含有X-Gal、IPTG和氨芐青霉素的LB瓊脂平板培養基上培養12h,通過藍白斑篩選獲得陽性克隆。至少有3個陽性克隆送至英俊公司,用ABI377型自動測序儀測序,測序引物為M13+/M13-。為了保證測序的準確性,對所得序列的正、反鏈進行測定并加以校準。
1.3數據分析
根據文獻[12],對PHYP和PHYB的分析是以地錢類風兜地錢為外類群。序列經ClustalX1.81[13]軟件比對,個別位點進行適當人工校正。采用最大簡約法(MaximumParsimony,MP)構建分子系統樹。空位(Gap)被編碼為缺失(Missing)。MP分析使用PAUP[14]軟件進行,采用如下選項:樹二組重新連接(TreeBisection-reconnection,TBR)、啟發式搜索(Heuristicsearch)、多重性選擇(MULTREESoption)、ACCTRAN優化和100次隨機附加的重復。利用自展分析(Bootstrap,1000次重復)檢驗各分支的置信度。在該研究中,采用PAML4[15]分析方法中的3個模型:分支模型[16]、位點模型[17-18]以及分支-位點模型[19-20]進行分析。采用系統發育分析得到的MP樹文件,以及該分析中的密碼子矩陣。目的分支在圖1中以字母標出,ω0是背景比率。整個分析采用PAML4軟件包中的Codeml程序完成。
2結果與分析
2.1構建的系統發育樹
圖1是基于裸子植物PHYP和被子植物PHYB光感受區序列構建的MP樹,這2個類型的光敏色素分別聚在不同的2個分支。在PHYP分支中,紅豆杉+白豆杉與香榧+穗花杉形成姊妹群(bootstrap=83),然后和三尖杉聚在一起(bootstrap=95),池杉和柳杉+日本柳杉形成一個分支且得到有力支持(bootstrap=100),該分支同紅豆杉科和三尖杉科聚在一起(bootstrap=100),共同構成歐洲赤松的姊妹群(bootstrap=100)。在PHYB分支中,單子葉植物水稻(OryzasativaJaponica)+高粱(Sorghumbicolor)形成一個分支,雙子葉植物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煙草(Nicotianatabacum)、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tomato)、楊(Populustremula)、擬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形成另外一個分支,支持率很高(bootstra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