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成為合格醫護人員的關鍵一環,也是護生實現理論知識向具體實踐能力轉化的體現。護生能否成為合格護士關鍵在于其在實習中的思想作風、溝通能力、服務態度、業務水平及工作能力能否得到全面鍛煉,其獨立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否真正培養起來。在長期的臨床帶教實習中,我們發現護生在實習中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了其實習過程能力的培養,現具體報告如下。
1心理壓力分析
1.1人際交往
護生離開人際關系相對較為簡單的學校,初入陌生環境進行臨床實習,面對不同社會背景、經濟情況、文化層次及信仰行為的人很難敞開心扉進行有效的交流,從而造成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困難,各種操作難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加上不熟悉醫院的相關制度以及對以往社會報道的醫患關系的錯誤認識,嚴重者可能產生某種心理上的戒備,如果此時帶教者不及時進行疏導溝通,對實習中護生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可能產生很大的阻礙。
1.2經濟條件
大部分護生實習期間醫院給予的相關補貼較少,而勞動強度較大,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困難,心理上會很產生較大波動。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加上社會上其他環境的影響,少數護生可能產生極大的心理不平衡,嚴重影響實習期間的學習。
1.3護患關系
由于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了解和以往社會上關于護患關系的某些錯誤認識,部分護生心存芥蒂,不愿意與患者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害怕一時錯誤的言語給自己帶來麻煩和風險,特別是遇到緊急情況表現為不知所措,膽小怕事,搶救患者不能做到沉著冷靜。帶教者需要及時傳遞正確的護患信息,幫助護生消除錯誤的認識,樹立其正確的理念,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
1.4個人臨床動手能力
在學校護生基本都是用人造模型訓練,很少接觸患者,學習的也基本都是理論知識,動手能力較差,在臨床上看到其他有經驗的護士處事穩重、冷靜有條理,不免有自卑感。加上某些患者對護生的不信任,鍛煉的機會有限,其實際臨床操作能力就更加欠缺。如果帶教老師在帶教中不是特別耐心,批評言語較多,更會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
2討論
初入臨床的護生心理壓力較大,人際關系、經濟條件、護患關系及個人能力等方面相比較護士均欠缺,由此引起的負性心理狀態嚴重影響其臨床實習的效果。有文獻報道[1],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面臨的各種壓力較大或持續時間較長,可使機體平衡失調,并影響他們在臨床的工作能力,且護理工作壓力也會影響護生的心理健康,導致身心疾病。甚至動搖她們日后從事護理工作的決心。護生的臨床實習是向護士角色轉變的重要階段,而在此過程中,帶教老師又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針對護生實習中的心理壓力,帶教老師應該注意與護生的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給予正確的引導,避免各種壓力的重疊。例如,幫助護生熟悉醫院相關的環境設施,鼓勵與其他人交流,減少其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和孤獨感;以身示范和藹親切與患者溝通,鼓勵護生多動手,培養其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和實際操作能力;及時解決護生經濟上的困難,多采取賞識教育[2],減少護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自信心,讓其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實現向護士角色的成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