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語翻譯
1、引言
電影是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之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英文電影引入國內,電影翻譯行業也由此迅猛發展起來了。作為電影翻譯中的特殊組成部分,電影片名翻譯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優秀的電影片名翻譯不僅有導看作用,還會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引發無窮的想象,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影片在目標語國家的票房業績。因此,電影片名翻譯是一項有意義且極具挑戰性的事業。鑒于電影片名翻譯的重要性,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提出了諸多片名翻譯的方法及途徑。其中,音譯、直譯、異譯三種譯法是最受翻譯界認同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要打破這三種譯法的獨立性才能譯出不錯的片名。但僅靠這些譯法也還是不夠的,因為電影片名的翻譯涉及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故本文試拋開傳統的三種譯法,從文化的角度探討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
2、文化與電影片名漢譯
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征,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但從Bates&Plog對文化的定義“共同的信念、價值觀、習俗、行為和人工制品”(Bates&Plog1990:28)中我們了解到文化也包含了非物質的成分。牛津英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如下:文化包含了一個群體內的人們經過幾代人個體與集體的努力,累積沉淀下來的知識、經驗、信念、價值、態度、階層、宗教、時間觀、空間關系、宇宙概念、物質及財產等(Hornby2004:412)。總之,文化是無所不在的、多維的、復雜的。從思維模式的角度看,中英文化差距甚大。中國文化中會尊稱年長的人為“老”人以顯示尊重。但在英語國家,人們對“old”非常敏感,因為“old”意味著“useless”。在這樣的例子中,我們很難期望觀眾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字字翻譯”。電影DragonHeart并沒有直譯成《龍之心》是因為在英語國家,龍是一種低等的爬行動物,是邪惡的象征。相反,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帝王與高貴的化身。因此,《魔龍傳奇》綜合了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觀眾的接受度,達到了理想的效果。與文化廣義的定義相比,以上所提到的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得知翻譯是艱難的,若融入了文化,則難上加難。一種文化述說著一類人群的生活方式,而電影則記錄和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環境、文化現象和意識形態等。換言之,電影是特定文化的傳播者和載體。以下就從習語,宗教和文學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電影片名漢譯中的文化現象。
2.1習語
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也就無所謂文化的存在。的確,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包含了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其中,習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體現出很強的民族色彩,所以我們首先從這一角度來看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以影片TheBoyinBlue《憂郁男孩》為例,由于習俗的不同,思維模式和民族心理的差異,同樣的藍色會喚起人們不一樣的聯想。英語中,藍色用以暗示一個人情緒低落,正如該片講述的男孩的憂傷情緒一樣。在此例中,異國文化特色明顯地在原片名中體現,若不了解這一文化差異,就可能將片名理解成《藍衣男孩》,這就完全誤解了片名并可能影響對影片主旨的把握。此外,電影Bird-keeper講述的是一位被判終身監禁的囚徒的生活。但對于中國觀眾而言,abird-keeper是養鳥之人。因此,若直譯則會導致意義上的完全偏離。譯名《終身犯》則靈活地處理了中英文化的異同,填補了中英文化的鴻溝。YouAreaBigBoyNow的譯名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英語中,“bigboy”指的是勇敢而具男子氣概的人。但若不知此意,直接將bigboy譯成“大男孩”則與原意大相徑庭。在中國,“大男孩”是指一些已經長大成人,但依然稚氣未脫的男子,類似于英文中的“man-child”。因此“bigboy”譯成“男子漢”最為恰當,既能顯示英文片名的原意又不會引起歧義。從以上例子及其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習語的存在說明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而電影片名富含著以習語為主的文化特征。因此,我們不可能將語言的使用與文化分離開來。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文化的傳承成為可能,反之,文化也對語言有著深遠的影響。
2.2宗教
眾所周知,許多英語國家的人民崇尚基督教,這一宗教信仰也對電影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有著宗教內涵的影片翻譯要尤為慎重,因為此翻譯不僅要傳遞意思,也需要增加一定的內容,讓不信仰這一宗教的觀眾能對其有一定的概念。基督教《舊約全書》里記載,上帝用七天時間創造了世界。接著在造出亞當后的第七天,上帝用亞當的第七根肋骨創造了夏娃。在地獄里有號稱撒旦的七大魔鬼。從十六世紀開始,他們被認為是七宗罪(即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欲)的象征。因此數字7常與人類道德或歷史遺產、宗教儀式等聯系在一起,如SevenVirtues(七大美德),theSevenHeaven(七重天),theSevenSacraments(七大圣禮)等。電影SE7EN里七罪、七罰、七次雨、七天,甚至連結局也在第七天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但若直接譯成《7》中國觀眾不會產生同樣的文化認同感。相反,《七宗罪》則非常到位地體現出西方的宗教色彩,不失為一個好的片名翻譯。除了數字七,其他英文電影片名及其漢譯中也隨處可見宗教的影子。Adam’sRib《亞當的肋骨》,OriginalSin《原罪》,SilenceoftheLamb《沉默的羔羊》,TenCommandments《十戒》,EyeforEye《以眼還眼》等都向我們展現了西方宗教文化對英文電影片名的影響及漢譯過程中成功保留這一文化的痕跡。
2.3中國傳統文學
中國燦爛悠久的文學史造就了多樣的文學流派,而文學獨特的表現形式及詩詞歌賦的藝術感染力又將中國的語言發揮到了極致。中國的傳統文學,尤其是詩詞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影片名中。一方面,它會帶給中國觀眾文化認同感,使片名具備特有的氛圍和情感,折射出獨特的風味與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就是一個極富詩意的句子。影片Lolita講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中國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北宋詩人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位18歲的小妾。蘇軾去拜訪他時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張先說:“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東坡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在這里,梨花指代張先,海棠意指18歲的女子,恰好與電影內容吻合。所以《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譯法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利于激發中國觀眾的文化認同感。此外,影片BeforetheRain譯成《山雨欲來》比《大雨之前》更佳也是源于中國古代詩詞的靈感。一看到《山雨欲來》這個題目,中國觀眾會感受到它的互文性關系,將其與唐代詩人許渾的“山雨欲來風滿樓”聯系起來,還會在眼前浮現出大雨之前的景象。因此,在語義沒有差別的情況下,《山雨欲來》比直譯版本更具吸引力。由于中國文學結構簡潔且含義深遠,所以很多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都與中國傳統文學有關。下面是頗具代表的例子:TheEndoftheAffair《曲終人散》,Fanny《春江花月夜》和AsphaltJungle《夜闌人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