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論文
1.互文性的概念及其內涵
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的。對互文性的界定有狹義和廣義之說。以吉拉爾•熱奈為代表的狹義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與它所暗涉、引用、改寫、借鑒或戲仿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以羅蘭•巴特和朱莉婭•克里斯蒂娃為代表的廣義互文性則強調它是“一部作品在某個文化的話語空間中的參與,一個文本與各種語言或某個文化的表意實踐之間的關系,以及該文本與為它表達出該文化的種種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間的關系”(王瑾,2005)。互文性理論強調的是文本結構的非確定性,認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脫離其它文本存在,每個文本的意義都產生于它跟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中,相互衍生、相互暗指、相互包含,同時互文性理論體現了文本之間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因此,從文論角度來說互文性理論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對文本的改寫,這是指任何作者在寫作時都是在對別的文本進行有意或無意的改寫。一個作家先前讀過的文本會影響到他在創作中的想象、觀點和技巧等。而他在寫作過程中又會對這些文本進行修正和改寫,這就體現了一種互文關系。(陳丞,2009)第二層含義是對文本的完成,這是從讀者角度出發的。里法代爾認為:每位讀者都具有按照一個文本的“恰當的”互文性解碼,對此文本所傳達的信息做出反應和要求的語言和文化能力。讀者在閱讀一個文本時會運用他的閱歷、智力等完成對文本的理解。因此任何讀者在閱讀時,都會受到自己時代、社會、文化或家庭背景的影響,并將其帶入自己在閱讀中形成的獨特的閱讀模式。(程錫麟,1996)第三層含義是對文本的闡釋。這是從闡釋者的角度出發的。對文本的闡釋要求闡釋者以更高的水平,自覺地運用互文性的知識對文本進行理解和解釋,即對文本的闡釋必須是建立在對文本完全、徹底的理解之上。對文本的闡釋包括表達作者放入未盡之意,以及從具體細節中演繹出普遍意義、原則和規則。因此,互文性理論注重的是讀者及闡釋者的閱讀活動和文本意義產生的過程、文本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文本內容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2.互文性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互文性是一種追求文本的不確定性、未完成性、互動性、非線性、非中心化的后現代主義的文本觀,一經提出,就迅速在相關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回響。這個概念正好與翻譯研究的發展趨勢一致,從而很快就為翻譯研究所借用,并得到深入探討。
2.1互文性與解構主義的翻譯理論
在德里達看來,一切文本都沒有確定的意義,意義在差異中擴張,文本也在差異中發展。應用于翻譯研究,因為原文沒有固定的意義,所以翻譯不可能將原文意義移入譯語中,也就是說,不存在“等值”、翻譯過程是譯者對多重意義的選擇、刪除與補充,是一種“調控性轉化”。(熊錫源,2005)任何文本都與所有語言關聯換言之,任何語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語言都包含著其他語言的因素。這樣,傳統的不同語言間的界限消失了,語言間相互聯系的部分構成了本杰明所謂純語言相似的大語言。翻譯不再是雙語轉換,而是在擴大的純語言內轉換。原文向譯文的轉換過程中,譯者會體會到原文意義的多重性以及語言不在場的。受壓抑的東西,并且在選擇語言詞句時人為調控。這就留下語言延異的痕跡。也就是說,翻譯活動使原文模糊地意義暫時固定在譯文中,從而使原文獲得新的生命。原文“寄生”于譯文,譯文是原文的傳承。解構主義消解了邏各斯中心,其要義是問穩定的意義、觀念進行破壞(unmaking)。“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差異,原文意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只是在上下文中暫時被確定下來。由于原文意義不能確定,譯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尋找原文意義,發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語言間的轉換,使原文得以發展并走向成熟,使譯文和原文之間形成一種共生關系,而不是傳統理論中的人模仿與被模仿的關系。”(廖七一,2002)
2.2互文性理論使翻譯定本說不攻自破
長期以來,對于翻譯究竟有無定本這個問題,譯界存在著不小的爭論。在方平和許鈞看來,翻譯根本就不存在理想的定本;翻譯,作為對原作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擴展,是不可能永久地超越空間和時間的。但是,另一派如穆中天和羅新璋為代表的則認為翻譯完全可以有定本,除了極個別的天書外。但是在互文性看來,任何作品都是對其它文本有意無意的改寫,作者在創作時無不受到他對自己的知識前結構以及所處歷史時代、個人傾向、興趣愛好等的影響,這些又都會潛移默化地成為他作品字里行間的一部分。既然作品原創被否定了,那么作為譯文這個二度書寫的產物,不僅要參照充滿互文記憶的原文,其自身也處在一個充滿變化的語言、文學、文化的社會語境中,彼此形成交相呼應的關系網絡。就這如同一根鏈條上的各個環節,他們彼此獨立存在,但又環環相扣,不可缺失。尤其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隱喻性、詩性等典型的顯性互文特征,更使得文學作品的譯文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德里達曾言:“不但當下的文本沒有確定性,連過往的曾經被人預設了某種確定性的那些文本也并沒有什么確定性可言。”因此,翻譯時是沒有定本的。鑒于此,對于研究者們爭論的問題便可以下這樣的結論:譯本是在對眾多互文因子的相互指涉中,經過自身的消化吸收,而進入到多重對話的層面。所以,即使有好的譯本生成,也只是在某個時代,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暫時性產物,也不可能出現一勞永逸的譯本。
2.3互文性作為重譯現象的理論支撐
重譯是指第一個譯本生成后,有此譯者本人或不同的其他譯者用同樣的譯入語對原作品進行再一次的翻譯活動。這種活動既包括對同一文本在不同時期的解讀,也包括同一時期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在經典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重譯現象尤為普遍。目前對重譯現象的各方面研究缺乏為其提供合理有效地理論依據,而互文性理論卻恰恰豐富了這方面的內容,為研究重譯現象提供了客觀的理論支撐。互文性強調文本的非確定性和文本意義的動態生成,后人可以不斷對文本進行改寫并予以闡釋。這一他點毋庸置疑為重譯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充分的理據。翻譯實踐的過程不僅包含在語言之間、文本之間、意義之間的轉換,而且這多原文和諸多譯文還在耿廣闊的時空進行著互相補充、互相指涉,從而創造出比單純的翻版或是復制更為豐富的意義。因而意義總是處于撒播延異和不斷生成的過程,而重譯就是這種自我否定、自我生成的延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