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1引言
隨著全球各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個領域更加密切的交流,以及學術界的頻繁互動,也隨之逐步增強.中國和德國之間在語言、文化、宗教、哲學思想的交流、碰撞日益增多.諸多中國籍學生背井離鄉,帶著親人的托付,和對日耳曼文化深厚的興趣,開始了德意志文化的學習之旅;同樣德國籍也有越來越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子,千里迢迢來到中國進修、學習;筆者作為一名中國籍學子,通過7年留學德國的經歷,以及在中國從事外語教學的初步經驗,對中德教育體制進行一些淺顯的分析.
2中德教育體制對比
僅從體制上看,中德兩國都具有初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種形式,但其內涵與外延互有差異,各有利弊.我們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2.1初級教育
德國的孩子一般6歲入學,和我們國家一樣,每學年有兩個學期,有寒暑假.德國小學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課.家庭作業量比我國小學生少.通常每學年2次考試,基本都是以開卷形式進行.德國的小學初級教育提倡教育、課程多樣化,除了書本知識外,烹飪、園藝、手工等專題課,也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德國的小學教育一般為4年,而中國小學教育則為6年.同樣也在6周歲左右入學.中國的小學生,一天平均為8節課,比德國小學生多了一倍課時量,同時家長給學生安排了很多課外學習,比如器樂類、書法、奧數等,而這些在中國并不學校的必修課,是在每天繁忙的課業后,由學生家長監督孩子們完成的.德國學校從小培養學生善于溝通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而中國教師偏重良好習慣的養成,認為好的習慣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必要因素.中國小學生的課業,相對于年齡而言,有些偏重、偏多.德國學校注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實踐和觀察,不斷開拓視野,培養好習慣、陶冶高尚情操.中國學校則偏重孩子們的書本知識,書中雖有顏如玉,書中雖有黃金屋,卻要建立在孩子們能夠真正理解的基礎之上.
2.2中等教育
德國的中學分為普通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類.普通中學學制為4年,約有半數的學生會進入普通中學學習,結束普通教育的年齡平均在15歲左右,通常在此時,德國的孩子們繼續接受職業教育.實科中學學制為6年,即從五年級到十年級.培養的目標是“中等教育畢業生”.學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學和文理中學之間.實科畢業生具備就讀專業學校和專科學校的資格,在調查中顯示,畢業于實科中學的學生,就業率最高,占全部德國全部中學畢業生的37%.文理中學學制為9年,即從五年級到十三年級.文理中學是德國傳統的“高級中學”,只有畢業于文理學校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德國以上三類中學因為分科過早引起眾多爭議,因此近些年來在德國出現了綜合中學.畢業于綜合中學,同樣可以獲得德國聯邦各州教育部門的認可.這和中國高中分科,高考后選擇專業的形式截然不同.中國的中學階段分為:初中和高中.共六年時間,高中階段的學生們,開始劃分文科和理科,初中階段仍屬于義務教育的統籌內.作為中國學生,最辛苦的階段乃是中學階段;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付出諸多心血的不僅是學生本人,還有學生家長.而德國孩子的中學生涯則是一個強身健體、課外活動多,壓力不大的學習過程.中國家長有個傳統觀念:玩物喪志.認為對孩子學習有影響,或者和學習無關的事,是無意義的,會采取干預、阻止.但是這個觀念普遍在德國家長那里得不到證實,因為德國家長認為,只要在不沉迷的情況下,適當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心,也是健全人格的必要過程.比如很多中國孩子和德國孩子一樣熱衷于養寵物,但是在中國,很少有父母會滿足孩子的愿望,認為這個階段學習任務是第一位的,不適宜分散注意力.有些家長,甚至限制孩子體育鍛煉的時間,應引起足夠重視.
2.3高等教育
德國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聯邦州的國力設施,教會大學不包含其內.授課形式一般分為講座和練習.德國大學入學和中國相對比,難度較低;但是,大學畢業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國本土學生和外國學生半工半讀,德國高等學府又是一個學分制教育體系,因此,德國的大學生,有的甚至讀了7、8年才畢業.德國大學的畢業考試有三種形式,理工、文科和國家考試.德國的國際碩士為文科碩士和理科碩士.對于留學生而言,要想進入高等學府,除了有各國高中畢業證明,(針對有些國家需要大學學習證明),來到德國首先要攻讀預科班,也就是語言培訓,在學時量滿后,必須參加德國國家級別的“DSH”語言測試,通過后方可進修學習.作為外籍學生,獲得理科碩士學位過程相對短暫,一般約在5年左右,文科碩士的時間則會更長.而中國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考大學難,畢業容易;很多高中生進入大學校園后,通過四年本科學習,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憑,同時學校監督力量很大,每個班級都有輔導員,及時將學生在校情況反映給學生家長,監督并督促學生完成課業,按時到校.而德國屬于學分制,學生學習完全憑自覺性,因此入大學門容易,畢業獲取文憑較難.
3中德教育體制差異的成因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中德教育體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筆者以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3.1教育背景不同
早在十六世紀,德國的學校都是以教會形式出現,所學習課程僅有神學、醫學和文學等科目,德國的教會學校可溯源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當時為了擴大新教派的勢力,教會學校因此在那一時期紛紛落成,時至今日,德國的教會學校已經今非昔比.學校、學生和教師,已不再是中國百姓通過傳媒所了解的,如同教堂一般神圣的課堂,和修道士一般的著裝.但是校園里彌漫的宗教氣氛,仍舊莊重,能夠感觸到一種道德、靈魂和信仰的神圣.那時候的德國沒有21世紀全社會提倡的義務教育,能夠進入教會學校學校學習的孩童,往往是來自富裕的家庭;早在德國十六世紀教育業形成初期,人們沒有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素論和潛意識;僅僅將知識、學問視為教養和內涵的體現;僅這一點,和在中國持續二千多年的“科舉”想比,學習的意義截然不同.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史冊,封建王朝的長期統治,促使平凡的“庶民”,懷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待,寒窗苦讀,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樣的楷模,幾乎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典范.即便是當下社會,中國的父母也慣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塑造子女.眾所周知,德國是著名的哲學故鄉,這里誕生了諸多著名的哲學家,而哲學的實用性從何說起?因此許多人,將學習哲學視為貴族的精神,而哲學家,則是精神上的貴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當今德國教育業基本完善的情況下,在基本杜絕文盲的時代里,更多的德國人,則是以就業為導向,學習相關知識.德國法制健全、保險業健全、就業壓力較輕,即便是一時襲人的經濟危機做背景,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德國人根深蒂固的“放松意識”.德國的家庭教育,區別于中國家庭教育,最重要一點,是中國的家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期待,這和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就業形勢欠佳、農村包圍城市的國情有直接關聯;而德國的家庭教育,相對比較務實.有些德國孩子,對書本知識不太感興趣,父母則會主動建議孩子選擇技術培訓、或者提前參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