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古詩詞歌曲在當今的傳唱情況
當今不論是在音樂院校還是專業團體的舞臺或課堂中,年輕的歌唱者受流行音樂和現代詞曲新作品的沖擊,忽視了對我國古代歌曲的演唱,如對戲曲、古曲等相對較為陌生,主動欣賞或演唱的少之又少,特別在普通音樂院校中,古詩詞歌曲的演唱和教學,普遍存在由于聲樂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導致在教授或演唱古詩詞歌曲時,在發聲方法、吐字行腔、情緒表現、表演風格等方面有了較濃的“學院派”風味的現象。
古詩詞歌曲學習的演唱方法
(一)增強對作品的解讀,頤養“詩心”,提高自身的文學和藝術修養,更好地為演唱古詩詞歌曲服務。古詩詞歌曲顯著的特點是,其歌詞全部來源于中國古典詩詞,不僅能體現中文語言在詩詞的煉意與凝神的言短意長獨特,而且在音韻上更體現朦朧、含蓄的凝練帶來的獨特魅力,所以演唱古詩詞歌曲是否具有古典音韻,首先在于演唱者對原作意境的準確把握。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陽關三疊》,最初這是一首古琴曲,具有較濃郁的吟唱特點,現在逐漸成為經過演唱訓練的高年級古詩詞聲樂作品,在詩詞作品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演唱者在演唱古詩詞歌曲時,必須先多看、多讀、多理解、多背誦中國的一些相關作品,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詩心”的分析、理解和欣賞水平,才能在此基礎上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聲音狀態和情緒,良好的音樂基礎和對音樂、歌詞的深刻理解,是演唱好古詩詞歌曲的基礎。
(二)學習和觀摩名家演唱風格和教學指導,從其演唱的作品情感處理,嗓音的運用,身段的表演等方面受啟發,增強自己對古詩詞作品的理解。古詩詞改編的聲樂作品的學習,可以利用互聯網和 CD、DVD 光碟等進行,往往一首作品均有不同的歌唱家和教育家演唱、示范、講解,多聽、多看、多總結、多思考,使自己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好作品在聲音技巧的運用以及情緒的把握與控制。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陽關三疊》,這首經典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就被我國許多著名的歌唱家演唱,如:郭淑珍、莫華倫、姜家鏘等,同一首作品經這些歌唱家和藝術家的處理,風格均各不相同。如:郭淑珍老師演唱的《陽關三疊》,清新、舒緩、自然婉轉,頓挫有致,能使人在一種自然而然的音韻中感受到送別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懷;莫華倫老師演唱的《陽關三疊》,似吟非吟,似唱非唱,古曲的韻味濃厚,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想象西出陽關后的友人的凄涼心境,演繹得淋漓盡致;姜家鏘老師演唱的《陽關三疊》,衰而不悲,柔而不弱,壯而不狂。這些著名歌唱家演唱的古詩詞范本,特別是姜家鏘、單秀榮等歌唱家的音響資料的流傳,更是為學習演唱古詩詞歌曲的演唱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觀摩學習方法。
(三)加強聲音在發聲位置、氣息、共鳴等方面的訓練和運用。演唱古詩詞聲樂作品,要求在發聲位置、氣息、共鳴方面的技巧運用和控制力非常強,所以加強聲音技能技巧方面的訓練較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古詩詞聲樂作品在音域、音量的使用上并不大寬和強,往往在音量強弱、速度的快慢等方面體現出對氣息、共鳴、發聲位置等技能的控制能力。如白居易的《花非花》,李商隱的《別亦難》,曹雪芹的《紅豆詞》,這些作品無論從音區、音量、曲式結構等方面來看,都比較窄、弱、短小,一般都使用在初學階段的教材里。但是這些作品,卻是學習歌唱古詩詞作品初學者在氣息、共鳴、發聲位置等方面練習的良好素材,學習演唱古詩詞作品前,可以用同一作品旋律配以不同的發音母音,或結合原作品歌詞內容,進行上下移調方法進行發聲訓練,作品旋律的抑揚頓挫比起單一的、枯燥的發聲練習,顯得更有趣味、更有情感,聲音易為流動,更能有效地促進歌者的發聲和情感練習,只有有了良好的歌唱呼吸、共鳴等能力和自如的音色變化能力,才能準確地把握古詩詞歌曲的獨特韻致。
(四)咬字吐字的把握與控制。一般古詩詞聲樂作品,語言要有詩詞的吟誦感,于是在旋律中常用同音反復,或大起大落來體現古韻古香的特色,演唱時就要伴以似吟似唱和咬字吐字方面常帶有“一字多音”的戲曲特點,這給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保持聲音狀態和咬字吐字統一帶來困難,所以在學習演唱前,建議先結合作品的不同情緒多進行歌詞朗誦,在練習的同時注意把一字多音的字多個音素分清來念,念出棱角,念出每個字的字音美和分量,如歌曲《陽關三疊》中的“青”字先念 qi 后發 ng,“酒”字先念 ji 后發 ou,“關”則念 gu-a-n。
綜上所述,要想把經典的古詩詞聲樂作品演唱好,必須得在這些方面或甚至更多方面下功夫,只有將聲音、情感、語言等多方面融為一體,才能把古詩詞的韻味表現得更好。
本文作者:彭雪萍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