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職業教育
隨著社會人才結構的需求和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逐漸重視并制訂了相關政策扶持。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側重點不同,本科教育是使學生在充足的學習時間(一般4年)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完善的知識體系,而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就是符合市場和就業需求的技能型的人才,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能力,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就應該以此作為出發點去考慮,因此理論知識的考核以“必需、夠用”為準則,在辦學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411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自2007年開始實行,成效顯著。測繪專業畢業生基礎技能過硬、就業率在省內高校一直位居前列,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411”中的“4”指4個學期進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育此為第一階段;“1”學期進行綜合實訓,針對測量任務進行綜合實訓,將前面一階段所學各門專業課程知識使用在一起;最后一個“1”指最后一學期頂崗實訓。通過這三階段培養,使學生適應就業的要求,具備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在“411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下,為適應就業動態性、發展性要求,培養學生的崗位的目的性、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和適應發展能力,我們對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非常重要、難度也比較大的專業課《測量平差》進行了改革。
1課程特點
測量平差基礎關于數據檢驗處理的一門學科,在測繪工程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開設《測量平差》這門課的時間,一般在大二上半學期,學生一般學完《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與統計》、《測量學基礎》等課程以后,開設此課程。該課程的內容直接為后繼的專業課如《控制測量》、《工程測量》、《GPS原理與應用》等提供測量數據處理的方法。之所以在課程改革中介紹《測量平差》這門課程,主要由于其在教學上相較與其它測繪專業基礎課,有非常顯著的特色:
1.1實訓課主要以平差軟件應用為主
《測量平差》課程要求學生能夠普使用常用的測量平差軟件進行基線解算,實訓課的安排主要在機房進行軟件學習,也可以和同學期開設的《GPS原理與應用》結合起來,用GPS進行觀測,數據結果使用平差的方法進行處理。
1.2難度大、內容枯燥
前導的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些課程里的微積分、導數、關于矩陣的運算、假設檢驗等內容在《測量平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內容,因此《測量平差》這門課公式較多,內容抽象,公式推導較多,學起來比較枯燥。而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都是在高考第三批次錄取,總體水平低,基礎上、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上都要弱于本科院校學生,所以《測量平差》課如果一味照搬本科教學模式,勢必會導致距離高職高專辦學目標越來越遠。
1.3邏輯性強
知識點看似雜亂雜亂無章、不容易記憶。但仔細研究會發現概念之間是存在內在聯系的,邏輯性很強。如果忽略這種聯系去死記硬背的話,反而會起反效果,學生心理上很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
2平差教學內容的改革
不論改革前還是改革后,測量平差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下面這些:衡量精度的指標、誤差傳播率、最小二乘法、測量平差的數學模型、測量平差的五種基本方法包括條件平差和間接平差、附有參數的條件平差法、附有限制條件的條件平差;附有條件的間接平差法、以及這幾種平差方法中都必須包含的兩個步驟:平差值計算和精度評定、參數區間估計與誤差檢驗等內容。改革前后的差別主要是這些內容的分類組合上。
2.1改革前
改革前的測量平差課程由于缺乏適用于專門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平差課程以參照本科教育為主。主要采用靳祥升主編的《測量平差》教材。這種內容安排的優點是:每一種平差方法獨立介紹,有各自完整獨立的計算格式。但由于各種平差法都是單獨平等地介紹,容易忽略彼此之間的聯系,即都遵循最小二乘法的原則這一共性,以及每種測量平差方法都遵循兩個步驟:找出代替觀測值最佳估值即平差值并對其進行精度評定,這也是測量平差的兩個任務。同時,這些基本平差方法的應用,比如在一維高程控制網、二維平面控制網以及和GPS結合在一起的三維控制網平差中的應用沒有明確提出來,而是放在條件或間接平差中間去進行,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疑惑,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難學,直接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由于計算機的普及發展,使得那些針對手算而設計的計算表格、計算方法及傳統受重視的檢核計算方法等內容,就明顯落后于時代技術的進步。因為教學效果沒能達到預期,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測量平差》課程做了一些改革。
2.2改革后
為適應“411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調整上應本著理論教學“夠用、必須”的原則,加強實踐性教學所占的比重。①教學內容上分為幾大部分來介紹:測量平差理論、基本平差方法的介紹、測量平差方法的應用、誤差橢圓、假設檢驗。②理論聯系實際,增加《測量平差》課程設計。時間為一周,可以結合同學期開設的《控制測量》或《GPS原理與應用》課程實訓,利用其得到的觀測數據使用平差軟件進行數據處理。③在綜合實訓內容中增加《測量平差》。在測量平差的近發表展上,越來越多的和“3S”技術結合在一起,給測繪學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變革。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的設置上,工程測量專業在第5學期開設綜合實訓,時間為1學期,內容為全站儀數字測圖和GPS數字測圖兩部分。可以在以上內容里面增加測量平差的應用。即可以平差知識進行綜合應用,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之間的關系。具體結構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