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1前言
西方英美文學發展的兩條源流分別為古希臘羅馬的古代傳統和古希伯來的基督教教義傳統,基督教文化是在認真總結了希伯來文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而這期間基督教文化也對古希臘文化進行了選擇性的學習和總結。在整個基督教文化的教義經典中占據著皇冠明珠位置的傳世經典無疑就是《圣經》了。《圣經》不僅是基督教的宗教教義經典,更是基督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結晶,從更長遠的文學發展角度來看,《圣經》也是古希伯來各路文化的融合總匯,因此對其文學價值的考量也是不可限量的,極具藝術欣賞價值,因此,作為西方英美文學的兩條溯源,《圣經》對英美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十九世紀著名的生物學家赫胥黎說過,在英國歷史中最近的三百年里,所有的寶貴的、最好的、一切的生命體和英雄人物的命運總是和《圣經》交織在一起,從而造就了偉大的歷史時空文化,也是偉大的事實存在。而對于《圣經》的歷史地位最具說服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對于《圣經》的肯定,一組數據能夠很好地說明,在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對于《圣經》中的人物提及達到80多個,《圣經》典故的引用達到了300多個,由此可見《圣經》作為重要的世界性文學著作和歷史資料的重要歷史地位。
2對《圣經》和英美文學關系的追根溯源
西方新興的民族和國家在最初一千年里,都是在基督文化的庇護下進行著文明的進步,直到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西方各國才逐漸去學習古羅馬、古希臘的文化。這個時期,在不同的地區興起了兩種文化運動,分別是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實質上,這是一種文化思潮發展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在中歐和北歐稱之為“宗教改革”,在西歐和南歐則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兩者爆發的背景都是基督教會的腐敗,對人性進行壓制,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因而基督教義就和人文主義就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文藝復興雖然反對的是基督文化,但其又是在基督文化的溫床上發展成長的,只不過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添加了新的文化內容。俗語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圣經》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重要的宗教經典,正因為其是西方英美精神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圣經》對英美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圣經》不僅僅是宗教教義,也是關于文學、政治、哲學的經典名著,同時更是古代西方人民日常行為的道德準則和日常遵循的法律標準。英國文學的發展是如此,美國文學形成與發展亦不用說,因為美國文學成長正是得益于基督教清教徒的地域轉移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最初的文字明確記錄生活方式時,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幾乎存在著孿生般的相似,《圣經》的創作,亦類似于我國春秋經典《詩經》的創作,都是人民大眾口口相傳的素材記錄和再加工,亦是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所以《圣經》保持著一貫的質樸、清新和健康的藝術創作風格,在內容方面,分別創作了神話、英雄傳奇、史詩、戲劇、歷史散文、小說、詩歌不同的文學體裁,這幾乎涵蓋了我們現在所有的文學創作形式。隨著基督教在wwest.achersec.mo歐洲的盛行,《圣經》的傳播也被西方讀者廣泛地接觸和認可,甚至作為啟蒙讀物被納入了西方教學體系當中。西歐各國的語言整理和規范化都是從翻譯《圣經》開始的。在西方各國,《圣經》已經被普及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其中的文學典故更是為英美文學家所關注。許多大文豪都是受到《圣經》的熏陶才走上文學之路的,例如詩人雪萊最初研究的就是《圣經》文學,其夫人在《伊斯蘭的起義》中介紹到雪萊經常研讀《舊約》中的約伯記、雅歌和以賽亞書,以此來打開文學創作的思路。英美很多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慶幸自己受到了《圣經》文化的影響,因為這部文學巨著為文學家和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更重要的是,《圣經》的文學精神已經深深地埋入了英美民族意識的深層,從而外化為民族的文化精神。相對于古羅馬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圣經》文化對英美文學的創作影響更深遠、更徹底,幾乎內化到西方民族的民族氣質當中,文學創作的《圣經》化在所難免。
3《圣經》對英美文學的深遠影響
《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創作的手法和詞匯應用上,下面我們通過介紹《圣經》對莎士比亞和海明威兩位文豪作品的影響來進行典型舉例分析。
(1)《圣經》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
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深受《圣經》的影響,其文學創作和《圣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文學創作中,莎士比亞將《圣經》典故進行了頻繁和巧妙的運用;從而使其作品深受《圣經》中仁慈、博愛、寬恕精神的影響。首先,莎翁在引用《圣經》典故時,都會進行精心的化用,所運用的技巧真是令人稱絕,典故的應用能夠達到與劇情渾然一體的程度,毫無棱角可尋,貼切自然,令人嘆為觀止。莎士比亞出生于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背景的高階層家庭,從小就接受著新教教義的洗禮,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文學家和劇作家。當別人依舊沉溺于父母的懷抱當中時,年幼的莎士比亞已經被《圣經》中的神話故事所深深地吸引,那時他就貪婪地吮吸著這部文化巨典的精華,這就為其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莎士比亞深諳《圣經》中的故事典故和教義詞匯,據稱他所掌握的英文詞匯甚至超出了整個后世詞典的詞匯范圍。因此,在創作中,修辭之工巧,詞匯之豐富,文思亦漸隨升華。莎士比亞文學作品和《圣經》的關系早已引起文學界的關注,后世學者梵戴克曾經對莎士比亞文學中引用典故做了細致的統計,平均每部戲劇當中,莎士比亞引用《圣經》的典故達到了十四次。在戲劇創作中,因為恰到好處地引用《圣經》典故,使得劇情中的人物形象情趣盎然,形神兼備,從而產生了無窮的藝術魅力和形象韻味。例如在《威尼斯商人》這部劇作的創作中,好人安東尼奧放債從不收利息,形象人物夏洛克為此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高利貸利息,從此無比地嫉恨安東尼奧,將其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千方百計來算計安東尼奧。在戲劇中第一幕第三場的劇情中,高利貸夏洛克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詭辯,就自以為是地引用了《創始紀》中的典故,將其貪財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形象深刻地表現出來,表現出了夏洛克的極度貪欲。在文中,莎士比亞形象地描述夏洛克這樣的心態:“希望我的錢能夠像母羊生小羊一樣快快地發財生利息。”莎士比亞通過巧妙地引入《圣經》的典故,從而將人物心理深刻地刻畫出來,突出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圣經》如影隨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亞的劇作之中。英國學者柏格斯曾經指出:“莎士比亞汲取《圣經》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說沒有《圣經》便沒有莎士比亞的作品。縱使誰能禁止《圣經》的發行,完全禁毀了它,使它永遠絕跡于人間,然而《圣經》的菁華和精神,它的正義、寬容、仁愛、救贖等偉大的教訓,以及其他許多寶貴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留存。”(朱維之,1992)其次,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主題中,最突出的思想是仁慈、博愛、寬恕的精神,這是莎士比亞文學創作的鮮明特征。基督教是宣揚愛的宗教,在《圣經》中關于仁慈、博愛、寬恕的訓誡比比皆是。在《加拉太書》中有這么一句話:“Forallthelawisfulfilledinoneword,eveninthis:‘Youshallloveyourneighborasyourself.’”(因為所有的律法結合起來形成一句話:愛人即愛己,所以我們要通過彼此的愛心來服侍對方)這樣的教義對于真正的基督教徒莎士比亞無疑會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中,無處不體現著博愛的思想,在其早期的經典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這種思想體現得更為直接和明顯,從而這部劇作被譽為“傳世不衰的‘愛’與‘美’的贊歌”。這出悲劇通過開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家的世仇與兒女之間生死戀反映出邪惡仇恨和美好生活之間的沖突,雖是悲劇,卻處處體現出“和諧”之光,兩位年輕的主人公用殉情的方式化解了兩個家族的世仇,從而表達出樂觀向上的昂揚精神,這也正與《圣經》中“用愛來融化一切罪惡”的思想暗合。同樣,在《威尼斯商人》中所體現出的精神也是仁慈、博愛和寬恕。劇中的安東尼奧正是以基督教義塑造出了典型的理想基督教徒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