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竹產品加工業得到空前迅猛的發展,毛竹林經濟效益大幅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竹產區開發竹林的熱潮。不過由于許多的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在開發和經營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地力保護和林地的可持續利用,大面積開發毛竹純林、高強度墾復、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現象加劇,致使林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病蟲害增多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建立協調的竹林生態系統,發揮生態培育、更新與利用的可持續性,不斷提高竹林生產力,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1竹林的生態栽植方式
1.1混交林栽植
新造毛竹林,采取竹木混交,能有效地形成較為良好的生態小氣候環境,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抑制雜草生長,特別是大量的落葉可增加林地土壤肥力,保持林地濕潤,利于新竹發鞭發筍。同時中、長期結合,又能加快經濟收益。但無論哪種造林模式,都應盡量選擇交通相對便利、立地條件良好、土層深厚的林地,以提高竹林的經濟生態效益。目前,我國有多種經濟生態型毛竹混交栽植方法,主要有采伐跡地造林和有林地造林的混交模式。1)采伐跡地混交造林采用竹木混交,選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深根性樹種。一是綠化樹種和毛竹混交,如楓香、木荷、桂花等綠化苗木,通過5~8年時間的培育,苗木可達到中型綠化苗,帶土移植出售。此時,竹林已基本成林。二是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和毛竹混交。工業原料林是當前許多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林農可以采用混交的方式提高中長期收益,減少風險,一般竹木比例以3:7~4:6為宜,7~8年后采伐大部分原料林,適當保留少量的林木。三是木本藥材和毛竹混交。如套種厚樸、杜仲等木本藥材,可在8~10年達到采收期,而此時竹林也基本成林。2)有林地混交造林通過帶狀間伐林木套種毛竹、林窗套種毛竹,可利用林地適宜的生態環境,如:林內溫度相對低、濕度大、蒸發量少、土壤疏松等良好的條件,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密度為每公頃300株左右為宜。等到毛竹基本成林之后,逐步調整林木,適度保留闊葉樹。在山溝、陰坡等較蔭蔽處保留少許,在山頂、陽坡、陡坡等陽向部位多保留。應當大力提倡林地混交造林。
1.2裸地栽植的生態措施
傳統的裸地造林,采用全面煉山整地的方式栽植毛竹,往往使林地干燥、雜草滋生、土壤板結、成林速度慢。應套種農作物,如西瓜、豆類、花生、草藥等,以耕代撫,既使林地土壤疏松、濕潤利于行鞭,又可節省投資,增加收入。同時,裸地造林,也可采用叢植的方法,2~3株一叢,使竹鞭呈放射狀擴散,加快成林速度。同時,叢植在林地中形成適度的郁閉小生態環境,利于提高成活率。
2低產竹林的生態改造模式
2.1分類經營
由于不同區域、不同海拔的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交通狀況的千差萬別,因而,要因地制宜,按照分區域指導、分類經營的原則,不同類型、不同立地條件的毛竹低產林,應當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以期取得更大的經濟生態效益。在改造經營過程當中,特別是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相對落后地區,應當結合當地的市場、社會經濟狀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完全照抄竹業開發先進地區的模式,以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重現。1)筍用竹林。交通條件較好、土壤深厚、坡度小的低產林竹山,以經營冬、春筍為主的筍用林為宜。改造時要注意保護山頂、山腳的樹、灌、草作為水土保持帶,林內適當保留闊葉樹。由于多年老竹山,地下鞭層層疊疊,縱橫交錯,不利于新鞭的生長,應當劈山去雜、伐除7年以上老竹,并選擇適當的季節對土壤進行翻土墾復,一般以春筍母竹開枝發葉后的夏季或冬季墾復為好。同時,要逐步調整竹林結構,1度:2度:3度=1:1:1,適當提高竹林密度,采取較為集約的方式經營。2)筍竹兩用竹林。土壤相對脊薄、坡度較大的低產林竹山,為各地所占比例最大,以經營春筍、竹材為主的筍竹兩用林為宜。采取“山頂戴帽、山腰扎帶、山腳穿鞋”方式建立水土保持帶,在保持帶內保留樹木、雜灌等。坡長或陡坡較大的竹山,在山腰設立多個保持帶,以攔截水土。在經營過程當中,避免全墾,宜采取帶狀墾復、施肥。竹林結構以1度:2度:3度:4度-3:3:3:1為宜,竹林密度逐步達到每公頃1800株左右。3)材用竹林。交通條件較好、土壤深厚、當地竹加工業發達的地方,可采取采取集約的方式培育大徑竹的材用竹林。坡度大、經營不便、立地條件差的低產林竹山,也可培育中等竹材。以材用林為目的竹山,采用連年作業方式的花年竹為好,每年留養、每年采伐,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產量、加快收益。除了注意保留必要的水土保持帶外,關鍵是提高毛竹的立竹度,一般每公頃立竹逐步達到2700~3000株左右。在施肥技術上以竹蔸或竹根施肥為好,見效快、成本低、減少養分流失,又可促進竹蔸腐爛。4)生態公益性竹林。立地條件差的石壁山、峰項山,坡度大、土層薄、交通不便;或保水固土、涵養水源等防護為目的公益性竹林,由于立地條件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只能采用低度經營方式進行管理。一般只宜采取適當銑山管理。銑山時間以冬季至春筍出土前為好,通過劈山、清除雜草等較小的人工輔助方式,改變竹筍生長環境,以利春筍留養成竹。在坡度較大的林地,注意保護林下植被,防止地表侵蝕。
3控制林地退化的生態措施
3.1建立水土保持帶墾復作為一種改良土壤理化性質的重要措施,在毛竹高產栽培中取得明顯的成效,但由于山地坡度影響,使土壤養分隨著翻墾面積的增大而流失量也增大。大面積的墾復,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林地的可持續利用的觀念已達成共識。因而,已過度墾復的竹林,可在林地內建立水土保持帶,在帶上除挖筍外,減少墾復、除草等經營活動,有意識地保護雜草的生長。也可在林地內套種短期的草本藥材、菌類經濟作物。林地邊緣或陡坡的山腳,可適當栽植牧草、茶葉等作物,以阻止雨水的沖刷。
3.2合理土肥管理在土肥管理過程中,應當根據土壤養分測定和目標產量,確定N、P、K均衡施肥配方和施用量。同時大力提倡使用有機肥,如廄肥、餅肥、綠肥等替代化肥補充地力,這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環境,也減輕了林農的現金支出成本。同時通過帶狀開溝施肥、竹蔸施肥等方法,減少墾復面,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3.3以營林、物理和生物等技術為主的病蟲害防治純林的病蟲害多,要徹底改變以往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如甲胺磷竹腔注射,呋喃丹土施等治病蟲害方法,實行以營林技術和生物物理防治為主、低毒高效農藥防治為輔的方針,通過合理的立竹密度和立竹年齡,合理施肥,保持竹林生長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