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三生教育”的提出及其內涵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構成的有機體。人生發展是生命發展、生存發展和生活發展三者之間互為條件、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整體運動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完善人的生命、促進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的過程,是人對人主體間的知識能力傳授、道德品性影響、生命本質領悟、意志行為規范和社會文明傳承與創新的過程。在教育的價值實現過程中,人既是價值實踐的主體,又是價值實踐的客體,同時也是價值實踐的中介與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就是發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業。然而,在這個技術宰制一切的時代中,教育封閉了通向靈魂的大門,對生命的異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來越遠離生命的原點。著名學者馮建軍在《生命與教育》專著中指出,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主要是基于這樣的幾個原因: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與生活的割裂、絕對主義的客觀知識、極端的道德理想主義、規訓、病理性教育,正是如此,教育的價值本旨并未真正的實現過。特別是在過去的20世紀,由于世界戰爭、技術革命的驅使,使得教育更加完全地淪為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附庸品,這更加劇了教育價值的失落。因此,美國學者費洛姆指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在他的理解中,“上帝死了”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失落,“人死了”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失落。正是因為人的生命精神的失落,所以,才需要教育本身價值的回歸。在以人為本成為時代最強音的背景下,教育本真價值的回歸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三生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命題下提出的,它的價值本質就是要通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提升人在認知、體驗、感悟生命價值、生存價值和生活價值中的主體性,并以人的主體性的提升為中介,進而推進教育價值體系的建設,實現教育的本旨和人的全面發展。從內容上看,“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個部分組成的。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從整體內涵上來看,實施“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在學校教育中,“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學校教育的力量,同時整合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力量,來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三生教育”各個組成部分來看,三個部分都有其各自特色的內涵體系。首先,生命教育以生命為根本來構建教育的理念與價值本旨。在生命教育的視域中,生命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有其內在的運行法則。這就需要我們去認識生命的整體性,祛除生命的單純形式與單一意義,來把握各個生命形式的發展規律,實現生命價值的整體性與最大化。
同時,生命教育還要確立一個最直接的標旨,這個標旨就是“領悟生命的本質、價值和意義,牢固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生命尊嚴的價值理念”。其次,生存教育以生存為關鍵來構建教育的價值目標。從知識層面上來看,生存教育就是生存規律的教育;從意識層面上來看,生存教育就是生存意志、生存理性與生命激情的塑造與養成;從實踐層面上來看,生存教育就是提升生存意志與生存能力以不斷破解生存危機、走出生存困境。最后,生活教育以生活為目標來構建教育的價值目標。生活是人生存與生命的實踐“場域”,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都需要在生活中體驗與實現。所以,很多研究生活哲學的人,都將哲學的終極價值定位到生活的意義上。生活教育正是將具有重大價值的哲學理念與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從而激發我們深刻體現生活,追求生活意義,塑造生活的公共體系,推進生活品質與生活精神的提升。
二“、三生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路徑
“三生教育”推進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可以從兩個層面上去理解:一是“三生教育”的實施所產生的價值功效是現代教育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這必然也就會成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二是“三生教育”的實踐直接滲透到價值主體的價值創造中,從而不斷推進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這兩者其實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前者是注重價值體系的內容,而后者關注價值體系的創造手段和途徑。
(一)“三生教育”提升了受教育者價值創造的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
從根本上來看“,三生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主體性、能動性為宗旨一種教育理論與實踐。在現代工業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和生命精神被技術宰割的支離破碎,人的思想與精神被技術的強大力量遮蔽了。哲學家尼采就曾說過“,由于這種非人化的機械和機械主義,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由于錯誤的‘分工’經濟,生命便成為病態了。人類的目的,也就是文化,便看不見了,作為達到文化手段的現代科學活動,產生了野蠻化。”可以看出,由于現代科學主義、技術統治以及商品經濟與市場化的充分運用,現代社會中人的靈性逐漸喪失了,人的物化與迷惘趨勢日益明顯。從價值目標上來看,實施“三生教育”,就是要回歸的教育的生命本質,促使教育關注生命的完整、凸顯生命的靈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在價值創造活動中,人是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價值主體。價值創造活動就是價值主體在一定的認知水平下的實踐活動。袁貴仁認為,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就是創造價值客體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至少包含兩層涵義,一是主體認識的提升,這是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條件與前提;二是主體的實踐,這是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實現。所以,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或者說價值的創造活動是要在兩個條件的制約下進行的。要提升價值主體的創造活動,首先就是要提升價值主體的認識程度。“認識是對主體能力的一種表達:人的認知越深刻,人的主體性能力就越強;人的主體性能力越強,主體客體化的趨勢就更加明顯。”在主體認識能力提高的基礎上,主體的實踐就被提到日常上來了,因為“實踐是價值產生的根本途徑”、“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實踐關系”。在實踐關系中,價值才能得以生成,價值才能得以實現,換言之,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才可能變成現實。從價值哲學上來看“,三生教育”就是要實現教育對生命、生存、生活重要影響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