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療衛生論文
作者:張蝶 單位:湖北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醫藥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和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三十多年來,政府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醫療制度改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追其原因,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監管不當等問題影響了醫改方案的有效施行。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合理協調兩者的關系,既要保證充足的資金投入,還要制定嚴格的監督措施,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為新一輪醫改方案的貫徹實施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政府資金投入的理論分析與現實需要
我國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其日常服務收入不能有效彌補經營支出,需要依靠政府財政補助來維持生存和發展,政府參與醫院經營的最主要方式也就是投入財政補助資金,而資金投入的多少取決于政府財政收入、醫院的規模、所在地區、接待病人數量等。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醫院內部就會形成種種不合理的潛規則,這不僅影響了醫療衛生機構的聲譽,也使得就醫難的社會問題更加嚴峻。
(一)取消以藥養醫的補助政策以藥養醫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旨在以藥品差價收入來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以藥品的高利潤拉動醫院的經濟效益,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轉。但監管不嚴使得藥品差價率遠遠超出了規定的限額,藥品收入成為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使得群眾看病貴的問題更加突出。2006年頒布的醫改制度要求將藥品加價率控制在15%范圍內。2009年,衛生部等五部委發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其中強調醫院要實行醫藥分開,不能依靠藥品的差價收入來彌補醫療服務收入的不足,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真正為普通群眾提供服務便利。2011年,北京啟動解決以藥養醫現狀的大醫院改革,擬通過減少藥品數量,提高診療費比重,試點進行醫院藥房“托管”等舉措,以切斷以藥養醫。2012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推進醫藥分開,逐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在成本開支并未減少甚至有所增加的情況下,收入來源的減少肯定會影響醫院的正常經營運轉,要保證醫院服務的效率和群眾的利益,有必要提高政府對醫院的財政補助。
(二)醫療成本費用上漲壓力從社會整體來看,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費用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日漸增加,再加上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時期,為提高生活質量而帶來的醫療費用上漲是客觀存在且難以控制的,這使得老年人口消耗的醫療費用在醫療總費用的比重大大增加。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得工作人群的職業病和營養失衡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產生對醫療服務的進一步需求,進而帶動醫療費用的上升。從醫院方面來看,醫療技術的進步催生的高精密儀器設備為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地便利,一次性衛生材料的普及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但這些服務技術含量的提需要有強大的醫療費用支撐。物價上漲必然給醫院成本的控制造成更大的壓力,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而發生的職工后續教育費用,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醫院職工工資等等也會導致成本的上升。在財政對醫療服務補償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為了對沖醫療成本的升高產生的壓力,就會生出不規范的醫療行為,如濫用貴重藥品,重復檢查,巧立名目亂收費等;而在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后,為保證醫院的正常經營運轉,“十二五”規劃方案要求醫院同時提高診療費、手術費、護理費等醫療技術服務價格。由成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違規行為和就醫費用的提高不僅未能緩解群眾的就醫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這一負擔。
二、醫改資金的財政投入及政策監管現狀
“以藥養醫”政策的取消已經減少了醫院收入的重要來源,而醫藥成本的不斷上升使得醫院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求得生存發展,即使是性質公立的非營利性醫院也可能會偏離正道,給群眾看病造成更大的困難。新一輪醫改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頑疾,如果這一問題仍得不到良好地改善,此輪醫改的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政府應該把保障人民的健康提升到保障基本人權的高度,切實增加對衛生機構的投入。
(一)醫改資金的財政投入財政為醫療成本上漲承擔相應的責任,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醫療成本問題而引發的醫改問題,而且也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益。已有研究證實,在衛生領域每投入1元錢,就能帶來6.4元的效益,而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范圍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衛生領域的投入產出比為1∶6。但一直以來,財政對醫療機構的投入資金始終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政府醫療衛生投入不足被視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焦點矛盾之一。2010年,《中國衛生雜志》就公立醫院改革相關問題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3.87%的人認為“財政支持不足”是影響衛生事業回歸公益性的最主要的難點,54.74%的人認為“當前主要矛盾是投入不足,投入增加之后才能轉變機制”。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重視程度的提高,對醫療衛生體系的財政投入也有很大的增加。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央已累計安排專項資金500多億用以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基層機構的項目建設。2009年4月啟動新的醫療制度改革,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加大了醫療衛生的投入,要求各財政部門積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旨在為成功推進醫改措施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其措施包括全面落實新農保、居民醫保補助以及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藥物制度財政補償等。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指出,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元資金來支持未來三年的五項重點醫改措施,除此之外,政府還將投入額外資金以促進衛生事業發展。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間政府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強度要高于2009-2011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投入。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配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轉變機制,及時落實各項投入政策,保障醫改規劃所需資金,而在基本醫保和人均補助方面,應該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加。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安排在滿足實施方案的基礎上,要求將醫改所需資金納入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范圍,在預算投入時,要保證“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實現各省(區、市)2012年醫改資金投入要明顯高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