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谷亞華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本文是通過查閱民族志、發放調查問卷、訪問訪談的方法來收集材料,并從經濟學、哲學、教育學和民族學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撰寫而成。
一、大田村的經濟文化與教育概況
大田村位于云南省廣南縣者太鄉北部,距者太鄉政府8.00公里,距縣城90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土路,去縣城的道路更是崎嶇不平,交通極為不便。大田村由29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農戶1310戶,鄉村人口為5788人,以壯、苗族為主(是壯、苗族、瑤族混居地)。全村土地面積100.06平方公里,屬于高原地區,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20.60℃,年降水量1,26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油桐、野生菌等農作物。全村荒山荒地118120畝,林地25960畝,耕地面積5433畝,人均耕地0.95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由于耕地崎嶇不平和土質堅硬,大部分耕地只能是刀耕火種。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0萬元,農民人均毛收入2090元,純收入只有1231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3萬元,占總收入的43%;畜牧業收入190.1萬元,占總收入的15.7%;林業收入101萬元,占總收入的8%;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188.3萬元,占總收入的15.5%;其他收入占17.1%。種植業等為主。該村屬于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種植業為主。
由于該村經濟發展落后,財政支持力度不強,教育也相對落后。該村建有小學12所,中學1所。校舍建筑面積2310.00平方米,擁有教師31人,其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公辦教師26人,民辦代課教師3人。在校學生1142人,其中小學生880人,中學生259人。中學生只是總在校學生的29%。平均36個學生才有1位教師。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館0個,教學和文化設施簡陋。校舍三分之一屬于危房,配套設施嚴重欠缺。全村總人口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受過中學教育,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人僅有8人,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只有3人。大田村地處偏遠,屬于高原地區,交通不便,文化事業和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但就大田村的經濟文化類型特點和優勢來看,經濟文化發展還是有較大潛力的。
大田村荒山野嶺較多,可耕地偏少,土質不肥沃且堅硬。由于多是山地,可耕地耕種也不方便,不能使用機械化的耕種方法,甚至牛耕都困難,因此大多數農民都是用鋤頭鐵鍬等手工耕作種田,可謂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這種耕作方式不便統一施肥澆灌,因此農作物產量不高。但是自然資源豐富,一些荒山富產野生菌、靈芝等,且山地便于油桐、茶葉的生長,產量也較高。而且荒山便于牧羊、牛等,適合發展畜牧業。大面積荒山適合用于開墾植樹造林,種植油桐樹、茶葉,小部分用于放牧,然后利用畜牧和林業第一原料辦一些油、茶葉、野生菌、牲畜毛皮等加工廠,大田村的民族經濟發展將會迅速增長。
大田村是少數民族雜居地,民族文化氛圍濃厚,主要民族有壯族、苗族和瑤族等。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偏向,由于多年雜居,各種民族文化相互滲透和融合,所以又有一定的共同性,在一些文化風俗習慣上也有很大的相融性,互相接納對方的文化風俗習慣。民族服裝雖然保留著各自的特色,但審美習慣已有很多認同。并且這些民族大多心靈手巧,多才多藝,擅長編織、繪畫、歌舞等文化藝術。根據本村村民的文化背景和特長,可以組織村民利用林業產品如樹枝、樹皮,畜牧業產品皮毛等編織一些花籃、器皿、家具、帽子、首飾等民族手工產品。還可以組織村民繪畫一些民族畫,搞一些剪紙等。如果他們能把經過加工后的農林、畜牧產品、手工民族文化產品銷往各地及國外,換來的收入將比僅僅靠傳統的農林牧業要大的多。因此大田村利用自身經濟文化類型的特點和優勢,做到大力發展優勢林業、畜牧業以及民族文化手工業,再利用林業畜牧業原料進行深加工,大田村的經濟定會有驚人的發展速度,大田村的村民物質文化生活也會隨之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二、民族教育發展的優勢及其中學課程設置的缺陷
大田村教育發展情況與本地區同樣條件的村子相比有一定優勢。很多早年沒有入過校門的農民接受了掃盲教育,能夠簡單認識部分漢字,進行簡單加減運算等。最近幾年幾乎每一個學齡兒童都能夠進入小學接受義務教育,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進入了中學接受初中教育。小學輟學率在18%,中學輟學率在32%,輟學率在本地區基本保持在中等水平。經調查了解到,小學輟學原因多數因為厭學、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少數是因為經濟原因。而中學輟學原因40%是因為認為學的知識實用性不強,不如種地打工掙錢有用;35%是經濟的原因,因家庭困難供應不起,認為即使拼命學習考上高中或大學還是上不起,不如不上學而去務農或打工掙錢養家,以減輕家庭負擔;另外15%的輟學學生是因為厭學,認為老師講的聽不懂;另外10%為語言障礙等其他原因。從上面所列出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中學生輟學的最主要原因是認為學校所設的課程僅僅按照九年義務教育規定的課程授課,學習內容不實用。學校所增加的民族課程也只是涉及當地民族文化歷史等一些簡單的知識,沒有實用技術課程。這是學校所設課程的主要缺陷。一般來說,學校所設教學課程與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學校的教育理念較為保守,基本上僅是遵循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來安排課程和選擇教材,沒有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文化類型和經濟發展需要,更沒有考慮到學生就業謀生的實際需求。所以這樣培養的中學生畢業后所學知識不能用到實際生活和勞動當中去。留在村里種地務農仍然不懂科學技術,也不善經營農林牧業,收入不高。
另外,出去打工的人也因沒有專業技術,只能做體力活,收入也不高。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學校的中學階段課程設置需要改革。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該地區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強,很多教師只是中專學歷,還有一些初、高中學歷轉正以及沒有轉正的民辦教師。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陳舊,外出學習培訓機會幾乎沒有,很多教師只局限于照本宣科,對于教材不能靈活講授,也不能豐富學生教材之外的知識,另外教師僅限于數學、語文、歷史等方面知識,懂藝術繪畫音樂的教師幾乎沒有。所以,藝術課程很少正常開設。因此,學校的課程和教學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在學校硬件設施方面,教室少,危房多,而且中學沒有專門的物理化學實驗室。學校圖書基本上沒有,學生的文化活動場所,只有占地較小的操場。因此在學校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多,需要改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