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楊天波 單位:涼州區金山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的主要場所與重要途徑,教學反思應該重視課堂教學的開始與結束。
一、課堂教學活動前的教學反思
1.反思教學設計。課前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本,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時甚至對教學的效果起決定作用,是課前教學反思所不能忽略的。要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照顧了學生實際,可操作性夠不夠。優秀的教學設計固然有許多條件,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人為本是其重要理念,因此照應學生實際是設計是否合理的先決條件。
2.反思本堂課在整個單元教學與章節教學中所占有的位置。就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生理與心理特征來說,在一堂課中教師不可能實現太多的教學目標,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能夠扎實使學生能力、情感等得到發展,循序漸進就能使整體素質得以提高。對一堂課有過多的期待,有時會讓學生與施教者自身有過多壓力,與教學初衷適得其反。
3.反思教具準備與課件設計是否充分合理。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的整合,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某種情況下,多媒體課件設計不夠合理,運用不夠恰當,反而會影響到教學效率與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反思其運用的必要性,揚長避短,使現代信息技術發揮積極作用。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反思
1.反思激勵與評價是否調動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是否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鼓勵與引導。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態和意識來對待學生的理解和發現,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沒有畏懼和崇拜,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贊可夫指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閱讀氛圍,就能使學生徜徉于智慧的樂園,在智慧與智慧的撞擊中閃現思維的火花,以思維發展促進閱讀能力發展。
2.反思某一教學環節是否與整個教學過程相協調,是否占用了過多的教學時間或者是否到位。新課標的一個根本思想,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們在理解新課標思想的同時,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變“教”為“學”。“教”是為“學”引路、架橋、導航,教師要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念主導下,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是否使生成性課堂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能否對教學預設進行靈活調整并做到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新課程改革理念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打破教師對課堂和學習過程的壟斷,教給學生方法,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體驗感悟,給學生以參與的機會與時間,而不應眾口一詞、千人一面。
三、課堂教學結束后的教學反思
1.反思課堂教學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與把握是否準確,是否存在誤區。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正確的理念才能有科學合理的行動,理念偏差容易導致行動失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理念反思,因此在課后它應是反思的第一要素。
2.反思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是否有趣味性、挑戰性,能否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反思以下幾點:①是否縮短了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堅持了“厚愛原則”,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成為真正的“朋友”,說出自己的心里話。②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原則,把訓斥變為鼓勵。學困生往往是被訓斥的對象,越訓斥越自卑,對學習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并產生抵觸情緒。要反思是否發現了他們的閃光點,給予了恰當有效的鼓勵,使其產生了某一方面的興趣。③是否采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氛圍當中,從而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反思學生的課堂發言(課堂表現)或解題方法、解題結果的生成與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是否合理有效,特別對突發問題的處理是否機智。葉圣陶指出“課堂教學,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教師要反思學生是否進入這一境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了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只有激發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提倡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有獨立、創造的思想,教育學生不迷信任何不思考和檢驗的結果,把“課堂”變為“學堂”,才能調動學生各方面的因素,擺脫被動的“死記硬背”的框架的束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4.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合理、得當,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否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別喜歡的某一種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積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機會,對敢于肯定自我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使學生打破自卑,樹立自信,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促使他們上進的真正動力。
5.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是否有效,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國古人也曾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它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教給學生方法、技能、創新意識,遠比單純地授予知識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更有積極的影響。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人的最大寶藏是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最重要的智慧之源。”可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6.反思師生情感方式是否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為本”的新課程精神。無論是誰,在學習活動中都有溝通的需要,我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樣渴望對話和溝通。我們要反思是否解放學生個性,是否進行了傾聽,是否以學生的起點來做學生忠實的聽眾,努力為學生建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思想、見解和思維成果,并且在展示和碰撞中促成反思,使思維得以提升和完善,最終使閱讀能力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