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課程論文
本文作者:周欽青 傅仁毅 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文件,指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并提出計算機基礎教學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本文在此探索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改革[1]。
1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高校都在積極應對外界形勢變化探索各種教學改革,如“項目導向,推行三步遞進,堅持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1+X+Y模式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分級教學改革等,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前期實施的分級教學,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將基礎不同的學生劃分到A、B兩個級別,教學過程中通過調整課程學時、教學速度來應對不同級別學生,分級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但隨著“外圍”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1.1學生基礎差異在不斷增大
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的一個長期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學生起點在不斷更新,而不同區域的生源計算機技能掌握程度卻不盡相同,層次不一。一方面,大部分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越來越好;另一方面,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占了不少比例。在實際教學中,基礎好的學生能夠動手編寫程序,而基礎差的學生對鍵盤都不太熟悉,學生基礎能力兩級分化的情況更加嚴重[2]。
1.2教學內容跟不上信息化發展
現階段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辦公軟件office、網絡基本應用等內容,這套內容體系已沿用多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軟件的日新月異,教學內容已跟不上信息發展的速度,現有的教學主要培養學生對軟件的基本操作能力,遠不能達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不能快速適應崗位需要。
1.3教學學時縮短與內容增加產生了尖銳矛盾
由于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且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多,然而從各高校的教學現狀來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大量縮減公共課程學時,使得學時縮減與授課內容增加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學生實踐課時不足,無法在課堂上熟練操作掌握技能。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課時也在原有的72學時和54學時基礎上,分別縮減到了54學時和40學時。
1.4教學內容過分強調普遍性,缺乏針對性
計算機基礎教學涉及面非常廣,在計算機知識結構與應用類型方面,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要求差異很大。在一些專業中如機電電子類專業,對計算機專業知識要求相當深入;另一些專業,則完全是把計算機當作一種專業工具使用而且使用頻繁。但目前高校各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都是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課程內容更偏重于計算機等級考試,教學圍繞等級考試開展,缺少專業特色和針對性。
2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改革
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改革是對課程體系劃分層次、并對教學內容劃分模塊,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選擇不同教學模塊,使計算機技術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分層次教學,在西方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研究中給出了較為有力的方法性指導,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將學生的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現有水平,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教學既要走在學生獨立發展之前,又不能脫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一理論為分層次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原有認識水平與最近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使得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想要的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同時,引導學生不斷建立新的更高的“最近發展區”,只要不斷努力,跳一跳就能獲取更多更好的“桃子”,這種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1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改革方案
2.1.1重構課程體系的兩個層次
所謂課程體系層次化,就是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重新建構課程體系劃分層次,每個層次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模塊,強調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學習不同教學內容。國家教育部基于提高學生計算機文化素質的基本目標,提出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計算機技術基礎教育和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層次教育的課程體系。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在原有分級教學A、B兩級學生劃分的基礎上將課程體系劃分成兩個層次,即基礎操作層和應用發展層(同時通過任課教師將計算機文化滲入到每個層次中),分別對兩個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塊。基礎操作層要求學生了解計算機的一些基礎概念性知識,靈活運用各類辦公軟件,能應用相關的軟件解決一些復雜、綜合的問題,了解涉及各知識領域中用于實際開發工作的技術與方法,如所有學生都能熟練使用Word解決文件輸入、排版、打印等操作;應用發展層是在基礎操作層的基礎上,增加多媒體技術或網絡應用技術等,了解涉及實際應用及開發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應用性技能,如藝術專業的學生能對Photoshop等軟件熟練應用,為專業繪圖提供幫助等。
2.1.2建立教學內容的9個模塊
傳統的課程體系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從原理、概念到應用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不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模塊化將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模塊,每個模塊的知識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模塊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聯系的,模塊化教學有利于知識點更新。因此,根據教學現狀將教學內容劃分成9個教學模塊,如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程序設計等模塊,每個層次選取6~7個適應學生水平且與專業密切關聯的教學模塊進行傳授。如藝術類學生可選擇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體技術等模塊,而電子類學生可選擇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程序設計等模塊。
2.1.3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