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學會 單位:牛玉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疆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從外部環境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帶給新疆深遠的挑戰和負面影響。從內部環境看,新疆水資源短缺和交通運輸能力不足制約依然較為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自我發展能力有限;區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南疆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對外開放程度比較低,區位優勢尚未有效發揮;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才較為匱乏;社會穩定依然存在不少復雜問題,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隱患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新形勢下,我們財政部門應該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科學定位財政職能,在機遇與挑戰中規劃財政發展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把新疆發展向前推進。
一、在繼續做大做強財政收入的基礎上,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1•支持經濟發展,繼續做大做強財政收入。在新的形勢下,繼續堅持在爭取中央支持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培植、擴大財源,不斷加強財政收入組織工作,保持財政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
(1)利用資源優勢,加快優勢資源轉換戰略轉型升級。積極支持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充分依托優勢資源開發,支持油氣、煤炭、重要礦產、其他特色資源的開發、加工,不斷提升全區特色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和新型工業化水平。下一步財政在對優勢資源開發支持過程中,首先,財政政策資金投入還要定位于引導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轉型升級,促成資源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稅源。其次,要站在全區的高度,運用財政政策引導工業園區合理布局規劃,使之形成產業集群,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成人流、物流綜合發展。其三,在支持做大做強傳統的支柱產業石油石化天然氣產業的同時,站在我國煤炭市場需求和煤電產業發展大趨勢的高度,結合新疆煤炭資源的巨大潛力和優勢,支持在新疆建設我國特大型煤電煤化基地,加快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其四,以國家戰略礦產資源需求為導向,支持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一批國家急需、比較優勢明顯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盡快形成一批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冶煉加工的產業集群。
(2)利用地緣優勢,支持外貿易和旅游的發展。利用新疆面向中亞、向西亞的地緣優勢,加快推進東聯西出的出口加工基地和西來東去的商品集散基地建設。發揮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作用,發揮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和邊民互市點功能,完善促進外貿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擴大邊境小額貿易規模,支持外貿企業出口創匯,促進新疆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和外向型經濟的繁榮發展。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境外合作開發,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推動自治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掘新疆旅游資源豐富和獨特的突出優勢,采取鼓勵性措施,加快旅游業發展,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在新形勢下,尤其要重點支持淡季旅游開發、區內旅游資源整合、旅游品牌建立及旅游業對外開放,不斷增強新疆旅游業的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2•利用財稅杠桿,繼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稅源質量。新疆目前的產業結構中,稅收的產業比重差距較大,具體表現為第二產業稅收貢獻率遠遠超過第三產業貢獻率,稅收對第二產業,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及采掘業依賴過度,這將影響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財稅杠桿,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力度,降低第一產業比重,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逐步改變第一、第三產業對稅收增長貢獻率偏低的狀況,促使稅源結構合理化,提高整體稅源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后勁,進而強化政府聚集財力、掌握資源、宏觀調控的能力。
一是進一步依托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水平和效益。充分發揮全區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力條件,重點推進棉花、糧食、特色林果、畜產品四大基地建設。重點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新疆優勢、特色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培育打造品牌和優質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
二是支持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在加快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加大輕工業的投資力度。改變采掘業中石油和天然氣比重過重,煤炭及其他原材料比重過輕的格局。加大除石油石化等國家戰略之外的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進一步提升新疆煤炭工業在全國煤炭工業中的戰略地位,把新疆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煤電一體化基地、煤化工基地。進一步支持擴大以有色金屬、鉀鹽等礦產資源為代表的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短,提升附加值,形成若干有競爭力的資源型支柱企業,轉變主要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石油加工發展的增長方式。積極向國家爭取原油、天然氣的資源配額,切出一定量的原油和天然氣供應本地化工企業的生產加工,促進這些地方化工企業迅速成長,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形成多元化的財政收入渠道。
三是提高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加速現代化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滲透融合發展,催生新的稅收增長點。以金融保險業、電子信息業和現代物流業為突破口,為優勢資源戰略轉換實施提供一個高效的平臺。積極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新興服務業。充分利用政策導向,積極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支持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法律、會計服務等產業發展。在提高現有服務業市場化水平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新疆的批發和零售貿易業、房地產業、租賃服務業,做大做強新疆的旅游業,進一步挖掘旅游市場,延伸旅游鏈條,強化旅游產品開發,帶動交通、物流行業發展,形成立體化的旅游文化產業。
二、在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民生支出比重
1•高度關注民生,把財力突出向民生傾斜。今后,在財政收入不斷做大的基礎上,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努力保證重點支出和各項民生需要,切實把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改善民生和保障各族群眾切身利益上,促進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按照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以改善民生為社會建設發展目標,堅持統籌兼顧,集中有限財力,全力保障民生項目所需資金,不斷提高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將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努力為民辦實事好事。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涉及民生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突出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抗震安居房建設、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雙語”教學、中小學危房改造、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重點民生項目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