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林業論文
作者:彭鎮華 郄光發 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以林業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2002年在國務院親自指導下,國家林業局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從國家層面和發展要求角度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林業發展指導思想[1]。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2],并賦予了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的3個重要定位。2009年,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的新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又進一步賦予“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嶄新定位,林業發展正受到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重視。同時,我們也必需清醒的看到,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新時期林業的發展必需要“與時俱進”,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要將林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相結合,與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地區高度集中的新形勢相結合,與我國今后20年的城市化發展趨勢相結合,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思維,提早謀劃今后的林業發展思路與重點建設方向,最大效益地發揮林業在維護生態安全和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城市林業的興起與發展形勢需求分析
1.1“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的設想與“城市林業”的興起
面對中國人多地少、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森林資源分布不均等國情與林情,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的設想[3-8]。該設想在充分考慮到現有我國陸地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以城市為“點”,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線為“線”,以我國林業區劃的東北區、西北區等8大林區為“面”構建我國“點、線、面”相結合的森林生態網絡布局框架。在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在全國25個省市的46個試驗點開展了試驗示范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別是“點”與“線”的研究從無到有,從零散到集中,開拓性的形成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也積累了大量的研究經驗,并成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之城市林業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點”與“線”也是我國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區域,目前全國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這一區域,“點”與“線”已成為城市林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前期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有力的支撐了這一區域的城市林業發展。進入新世紀,國家對城市林業發展日益重視,城市林業在我國開始逐漸興起。特別是在近10年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日益重視居住環境的改善,更加關注身心健康,我國各級政府對城市林業的建設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4年,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親筆題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隨后,全國政協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經濟日報社聯合地方政府,每年舉辦主題鮮明、參與面廣泛的“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城市林業開始在城市化發展較快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已有貴陽、沈陽、長沙、廣州、杭州、武漢等20多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建設森林城市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城市林業也日益成為新時期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和重點內容。
1.2城市林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形勢需求分析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城鎮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9],2010年中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6.66億,占總人口49.68%,城鎮人口比重比2000年上升13.46個百分點。雖然中國城鎮化率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中國城鎮人口的總量已為美國人口總數的兩倍,比歐盟27國人口總規模還要高出1/4。中國社科院《2010年城市藍皮書》還進一步指出[10],“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雙重轉型的新階段,城鎮化率將以年均0.8%1.0%的速度不斷遞增,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2%左右,到2030年達到65%左右,中國將基本完成城市化過程。然而,城市化過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樂章,特別是對于我國城市化起步晚、發展快的具體國情來說,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率問題突出,人類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會不自覺地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會產生城市生態建設用地比例失調、污染程度加劇、污染種類增多、人居環境欠佳、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于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眾多曾以“攤大餅”式格局發展的城市來講,城區以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熱島效應等為主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11]。據聯合國開發署2002年報告稱,中國每年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支氣管病人多達1500多萬。另據國家環保局統計,我國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全國每年有200萬人死于癌癥,而重污染地區死于肺癌的人數比空氣良好的地區高4.78.8倍[12-13]。因此,人口密集、人們長期居住生活的城市,其林業建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綠化問題,而是與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緊密相關,成為威脅城市生態安全、周邊地區農業食品安全以及影響陸地生態系統整體生態功能的大問題。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具有自凈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人體健康、調節生態平衡、改善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景觀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礎設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發展城市森林,使城市與森林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新世紀世界生態城市的發展方向。
2我國城市林業的建設與發展思路
我國城市林業建設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和城市市情,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城市林業建設模式。作者經過近20年的實踐與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理念、三個轉變”的城市林業發展思路。
2.1“林網化與水網化”的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理念
針對中國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緊張,城市周邊地區森林資源少和森林質量不高,近郊地區水體、土壤污染嚴重等實際情況,作者提出了林網化—水網化的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的總體理念[14]。林網化與水網化是林水結合的一種城市森林環境建設理念,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點。具體而言就是基于城市特點,全面整合林地、林網、散生木等多種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數量,恢復城市水體,改善水質,使森林與各種級別的河流、溝渠、塘壩、水庫等連為一體,建立以核心林地為森林生態基地,以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為生態連接,以各種林帶、林網為生態脈絡,實現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建設思路符合我國實際,有利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能夠利用較少的土地通過整體效益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通過實施“林網化—水網化”的工程,可以最終實現“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長流,魚躍草茂”的美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