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外科論文
作者:彭娟 張朝暉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1糖癰的定義和中醫學認識
癰是一種發生于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個相鄰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好發于皮膚韌厚的頸、背、臀和大腿部,目前癰常見于糖尿病病人,我們簡稱為“糖癰”。癰的感染先從一個毛囊底部開始,沿深部阻力較小的脂肪組織柱蔓延至皮下、深筋膜,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擴散,累及鄰近的許多脂肪組織柱,然后向上傳入毛囊群而形成多個膿頭。
糖尿病屬于中醫學消渴病范疇。主要由于素體陰虛、五臟柔弱,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勞欲過度所致。本病常并發癰疽,臨床上合并癰的病例并不少見。其病機主要是燥熱內盛,營陰耗竭,內結郁熱,壅毒成膿,發為癰疽。正如《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云:“津液竭,則經脈澀;經脈澀,則營衛不行;營衛不行,則由熱氣留滯,故成癰疽。”
2糖癰的中醫外科治療
糖癰的中醫外科治療,仍遵循腫瘍期、膿瘍期、潰瘍期三期論治。腫瘍期,局部紅、腫、熱、痛明顯,當位置較深時,感染嚴重或者伴有糖尿病等導致感染不容易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出現全身反應,如高熱、不思飲食、徹夜難眠、大便干結甚至神志模糊。急則治標,治以清熱解毒、化瘀散結,令其消散。此時,膿腫尚未形成,取義“無形之邪令其消散”,可選用金黃散茶調或醋調外敷。
膿瘍期,局部紅、腫、熱、痛,腫塊有波動感或者膿頭自破,若全身反應嚴重,可在腫瘍穿刺判定是否成膿,不需要等待波動感形成。膿腫形成,必須及時切開排膿,使邪有出路,我們在臨床中繼承和運用李競教授提出的“洞式排膿”法,圓形外口,即使皮下組織腫脹,也能保證外口引流通暢,切口小,損傷小,減少組織感染的機會,又利于以后愈合,反之,線形切口大,當皮下組織腫脹時,切口幾乎閉合,為引流通常填放凡士林紗條,無異于打開口放個塞子,達不到引流目的。方法:電針25mV于膿腫最高點當頭點破,深度出膿則止,直徑約為0.5~1cm,待膿液自動流出,干棉球蘸干、吸附分泌物,外敷金黃膏箍圍消腫。
潰瘍期,膿成破潰以后進入潰瘍期,針對傷口不易愈合,都是因為傷口“留邪”,邪不去,正不安。適時清創,化腐生肌,令感染的肌腱筋膜組織脫落,則潰瘍愈合指日可待。方法:①機械清創:針對水腫肉芽,游離的壞死組織;②酶清創:針對皮膚、皮下組織等各類壞死組織選用糜蛋白酶、菠蘿蛋白酶、致新丹;③藥膏化腐生肌:在以上基礎上合用中藥生肌之品,如:生肌玉紅膏、橡皮生肌膏等,事半功倍。
3糖癰的中醫外治體會
本病屬中醫消渴并發癰疽,為瘍科重證,治療當扶正祛邪,內外合治。外治精當與否,常可決定疾病的轉歸。①診斷:據相關資料統計,糖尿病患者病程中約有30%發生皮膚損害,其中癤、癰的發病率最高。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約有60%~8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中醫外科臨床中若遇此類患者,應該常規詢問病史,或者檢查血糖值。②合理應用抗生素:在腫瘍期合并有全身反應,可以選用抗生素,一旦膿成,抗生素替代不了外科切開引流,此時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透膿,多致毒氣內攻,適得其反。③注重外治,縮短病程:腫瘍期外敷箍圍,防毒擴散;膿瘍期切開引流,防毒內陷,《外科醫鏡》中記述有:“……以火針當頭刺破,升丹捻引流,十數日收功。”我國著名瘡瘍專家李競教授受其啟發提出“洞式排膿”法,具有切口小、引流通暢、愈合時間短、外形美觀的優點;潰瘍期使用化腐生肌收口之品,均能減輕病痛,縮短療程。④調養防護: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臨床上要積極防治糖尿病皮膚感染的發生,就要求患者平素多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檢查血糖,飲食清淡少油膩,皮膚日常清潔,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