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文學論文
作者:劉莉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高爾基曾說過:“文學是人學”。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文學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外語不僅僅只是一門工具,外語學習還是傳承中外優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1]在素質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在高校公共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是必要的,其意義是深遠的。從素質教育角度講,文學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文學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智慧、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人生、了解人性的途徑。文學創作取材于現實生活而高于現實生活。在文學的世界里,可以接觸到人間的市井百態、看到人性的善惡美丑。這是一個完善人性的藝術環境。通過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學生的審美情趣得以形成并提高,這為學生進一步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打下基礎。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含義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都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頭腦內部進行分析并形成以自我經驗為中心的理解。對于這些作品的解讀事實上也是學生發展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有益訓練。
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角度講,文學作品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有利媒介。文學作品就是由語言構成的,他們是人類最為精粹的語言表達,是人類語言運用到極致的結晶。而另一方面,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從人類語言之精華中汲取營養,增加語言底蘊、獲得語言鍛煉。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某種語言的典范之作,不管是書面語還是口語在文學作品中都被作家以生動的形式體現出來,因此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學生可以學習到最為正統的書面語言和最為純正的生活化口語。Hill(1986)指出:“在幫助學生將某種語言內在化時,文學是有價值的;此外,它能增進動機形成因素,提供真實的語境。”[2]通過文學教育,學生得以優化自己的語言結構。文學也由此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直接工具。良好的初衷也要結合正確的教學方法,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來探討一下將文學引入大學英語公共教學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一、興趣是第一任老師,要想在公共英語的課堂上順利完成英語文學的教學,首先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對于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而非專業的學生來說,對于英語語言不成熟的把握,學習時間和熱情投入的相對較少都成為公共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文學教學的阻礙。破除阻礙的最佳辦法是引起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順利完成教學。激發興趣的可能性來自于學生一貫的文學閱讀習慣。從小時候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到少年時期閱讀童話故事;從語文課的課文學習,到閑暇時光的名作賞析,大學生群體的中文文學作品閱讀習慣培養是良好的。英語教師要做到善于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英文閱讀習慣。教師可以講解名家名篇的開端和高潮部分,缺失的結尾部分留下懸念以吸引學生向原作要答案。教師也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解讓學生體驗英語語言的美,解釋文學語言優于普通表達之處,向學生證明閱讀文學作品的價值。教師還可以通過中西文學作品的比較來讓學生找到體驗兩種語言交相呼應的樂趣。例如: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文僅一個動詞卻白描般的刻畫出了一幅羈旅荒郊圖。而在英文作品中,美國著名詩人、意象派代表作家龐德的一首代表作是:"InaStationoftheMetro"地鐵站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喧鬧幽靈面孔Petalsonawet,blackbough.濕黑樹上花瓣兩首詩恰好形成了完美的比照。兩首詩都言簡意賅,沒有任何雕飾,可又那么飽滿。這不能不說是中英兩種語言的不謀而合。將英語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完美應用與學生們熟悉的中文進行對比,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內涵。因陌生而排斥,因了解而喜愛,經過中文作為媒介,學生更容易地去接近英文文學作品,這為英語文學教學走進公共英語教學打開了一扇門。
二、與教材相結合,找準切入點,使文學教學成為常規大學英語教學的有益補充。《新視野大學英語》這本教材中閱讀文章都是精心編排的,每一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進行展開。在浩如煙海的英語文學作品中,不難找到相關題材的作品。如果在進行單元常規教學中,能夠適當滲透文學作品知識,既做到了緊密結合教材,又能達到文學教學的目的,既實現了有益補充,又不會給學生增添太多的學習負擔,一舉多得。《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跨文化交際中的矛盾與沖突。閱讀文章描寫了初到美國這個國家時感受到的文化沖突現象,輔助閱讀亦是分析文化沖突現象的。文學作品中對于文化沖突描寫得最透徹的當屬族裔文學。族裔文學作家作為兩種文化的交叉點,站在兩方面的立場上去看待文化差異性,其分析往往較為深入,視角也非常獨特。那么在教授這個單元語言知識的同時,不妨引用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學作品片段,讓學生對于沖突的理解更加直觀和貼合實際。華裔美國作家湯婷婷的作品《女勇士》就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湯婷婷認為自己創作的是小說,而美國編輯卻認為以“自傳”形式出版,才可能獲得成功。移民美國的學者林澗認為,在小說與自傳這兩種不同文體中,其實蘊含了美國主流社會對華裔作家和華裔文學的微妙態度。“在文學市場上,正如她的出版商認定的,一部華裔美國女性小說必須以‘自傳’的形式出版,這更適合她的身份,這種體裁會使讀者聯想到那種‘曾做過黑奴的少女’的故事。”盡管湯婷婷向美國文壇提出了誤讀的抗議,但是這種誤讀卻始終存在。《女勇士》的故事和作家的遭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文化沖突案例。相信類似的補充會有利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化沖突的含義。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以名氣為主題的。在閱讀文章中,作者提到了英美文學中頗具影響力的幾位著名作家——海明威、田納西•威廉姆斯、艾略特等人。如果教師只告訴學生這些作家的名字,告訴學生們這些作家很有名氣,對英美文學了解略少的學生很可能會由于并不真正了解幾位作家在英美文學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不能準確理解文章作者所指的名氣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抑或是即使知道幾位作家很重要也不清楚究竟好在哪里。那么最有說服力的方法應當是,給學生節選幾位作家的優秀作品進行賞析,讓學生品讀《老人與海》,體驗簡單文字背后深如大海的豐富內涵;觀看《欲望號街車》舞臺劇作品,感受人類在欲望下迷失自我的無力感;大聲朗讀《荒原》,感受戰后喪失了信仰和準則的人們所陷入的困境。當學生真正意義上領略了幾位作家通過文字所傳達出來的力量時,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