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行政論文
作者:寧啟璜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人們的一切心理和行為都受到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社會文化作為影響社會生活的重要因素,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到構成這個社會的各種群體和社會成員的行為與精神中,并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文化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身上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文化的組成部分包羅萬象,政治文化是其中及其重要的部分,與人類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體育體制是我國政治體制的一部分,對我國體育體制的研究,必須在我國政治體制的大環境下進行研究。傳統行政文化對體育體制改革會產生積極和消極的作用。這些年來,雖然我國體育體制幾經變革,但均未觸及到政府利益的“神經”。究其原因,傳統的行政文化是維持其現狀的根本。
一、政治文化以及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特征
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于1956年發表的《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他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進程中形成的。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著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不同的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總的說來,政治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而且,這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以政治權力的運行為核心的;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政治文化首先表現為一種觀念形態,并主要反映人們的主觀政治取向;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政治活動、政治秩序之間是互動、互助、互相牽制的能動關系;無論哪一種關于“政治文化”的解釋,都是以對“文化”概念的理解為基礎,并需要對“文化”的內涵進行層次的劃分與選擇。不難看出,政治文化做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定式,對人們的政治行為和活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在行政體制模式的塑造與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貫徹始終的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行政文化是行政體制的深層結構,是行政管理的靈魂。行政文化通過行政人員的思想意識影響著行政實踐。發韌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兩漢,發展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橫貫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傳統行政文化,雖然在當代遭到西方行政文化的強烈沖擊,但仍以強韌的生命力固存于當代中國的行政文化系統中,對我國正在進行著的行政體制改革發生著深遠的影響。古代中國沒有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分立一說,一切由皇帝個人說了算,統一于國王的政令。這種政治和行政的一體化狀態,使人們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但皇帝的決策和政令要得以實現,必須依靠各級官吏去推行,而他們的活動就是今天通常所說的行政實踐。故而古代中國雖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概念,但各朝代都有行政活動的實踐,并形成一套獨立系統的“為官之道”,且以此為核心構成了傳統行政文化的體系。我國傳統行政文化中的傳統行政思想、傳統行政心理和傳統行政觀念這三個方面互為關聯、互為因果。
1.傳統行政思想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行政思想,自從被西漢的統治階級采納后,就上升為歷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物化為等級制的中央集權制的官僚行政體制,如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時期的內閣制和軍機處等。體現到行政運行機制上,則表現為行政決策的“君權至上”,“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皇帝的決策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百官唯有誠惶誠恐地服從;行政執行的等級性,行政權力層層向上集中,等級森嚴,下級行政官員的自主性極弱。
2.傳統行政心理
傳統行政思想在歷朝累代統治階級高強度、長時間的宣傳中,逐漸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并內化為勞動群眾的一種穩固的、持久的心理狀態。這就是傳統行政心理。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行政心理包括“以吏為師”心理、“政治教化”心理等,在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它是凝聚官僚朋黨的核心力量,最終又將各個官僚派別捆綁在以天子為中心的周圍,協助構架起整個官僚制度的層級結構。其作用類似于宗教,能夠對行為產生持久的、穩定的、牢固的影響,并且能滲透到下一代。
3.傳統行政觀念
傳統行政觀念是傳統行政思想、行政體制和行政心理在人們頭腦中留下的概括的印象。傳統行政觀念直接作用于行政體制和行政運行機制,影響著人們的行政實踐。其內容十分復雜和豐富,既有仍然符合現代政治、行政發展的民本觀念、仁政觀念、貴和觀念,又有阻礙市場經濟過程和社會進步的官本位觀念、宗法觀念、特權觀念、等級觀念、人治觀念、大一統觀念,還有良莠混雜、瑕瑜互現的無為觀念、權勢觀念等。從傳統行政思想到傳統行政心理,再到傳統行政觀念,形成了傳統行政文化的由內至外的內部構造,也使傳統行政文化呈現出專制性與統一性、封閉性與實用性、保守性和嚴密性、排異性和兼容性、重形式輕效率、重人治輕法治、重權威輕民主、重集權輕分權、重經驗輕制度等特征。
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對體育體制的影響
人類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也對社會存在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反作用。傳統的政治文化在它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的條件下仍然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的行政體制以及它的改革進程。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被其歷史束縛的國家”,諸多的中外學者在研究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時,總是感到中國的社會歷史中存在著難以理解的若干自相矛盾的社會現象。沉淀在中國社會中的文化積淀密切而又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轉型與體制改革。[2]
1.民本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政治意義上所謂的民主思想,這種樸素的民本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王權和封建等級制度,關注的是王權的穩固,只是從維護封建統治者更穩定的統治而提出的“重民”思想,其實就是為了博取民心,并不是真正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這種民本思想一方面對當今的執政者有重要的啟示,“民固邦本,本固邦寧”,昭示著人民的巨大力量,要注重與群眾的關系,但是也影響了當今的一些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把人民看做是處于依附狀態,并不是真正的處于民主的狀態。這些執政者善于做表面文章,不是真正關心百姓的福祉,只是為了體現自己的政績。這種“民本思想”也影響著體育體制改革。尤其是在群眾體育事業上,注重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應付檢查的事例屢見不鮮。在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關系上,仍然沿用在計劃經濟下屬于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國家利益為終極目標的價值觀,有人認為“中國的體育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更多地投入在競技體育,忽視了廣大人民大眾的體育權利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