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何忠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可見生態文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我們在這里對這個重大問題,從消費方面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生態文明的重大作用
人們的消費總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的。任何人都應該有生態需要。19年前,我在一本拙著中曾提出:“人們的消費需要,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還應包括生態需要在內……生態需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具有極端重要性。”①生態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反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大大有利于發展生態文化,弘揚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出現了,對人的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用很大。下面對這些問題進行簡略的說明:
第一,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人的生存和發展,決不可能離開生態環境。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②特別是我國當前,人們的生態消費,不僅是生存消費,也是享受和發展的消費,更需要具有高素質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③要培養高素質的人,就必須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弘揚生態文明。應該看到:優美的生態環境,使人享受大自然的豐厚賜與,開拓人的胸懷,啟發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智力、體力,對人的全面發展作用很大,反映人的本質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反映“人的復歸”,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④“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⑤在優美的生態環境的作用下,人真正占有了“人的本質”,就會使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正反映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對人的全面發展,作用很大。談到“人的本質”問題,也就是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我一直認為,人不是“經濟人”,而應該是“文化人”。早在1996年,我在一篇拙文中就提出:“現代化的根本內涵應該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內涵是人具有高度的文化,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不斷提高文化價值的含量”。⑥八年前,我又在一篇拙文中強調:“人不能說是‘經濟人’,而應該是用先進文化武裝的‘文化人’。”“人的塑造,特別是文化人的塑造,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工程”。⑦人成為“文化人”,具有高層次的文化素質,就會追求文化效益最大化,體現以人為本。從生態消費來說,就會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并培育優美的生態環境,弘揚生態文明。人成為“文化人”,在消費生活過程中和其他經濟活動過程中體現高層次的文化內涵,追求文化效益,就大大有利于促進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從我國當前來說,就大大有利于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這些問題還可進一步探討。
第二,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在生態文明的作用下,人們的素質大大提高了,就會自覺地愛護環境,采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就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幾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曾提出:“……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節能、節地、節水,發展循環經濟。”“……根據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及時發展相應的產業和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⑧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大大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正如馬克思談到“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時所指出的:“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的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⑨實現了“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就大大有利于促進消費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三,對提高消費力、生產力的作用。生態環境改善了,在生態文明的作用下,人們的生態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就會放心消費,樂于消費,就會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形成兩個優化、升級之間的良性循環,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也就是說,在生態文明的作用下,提高了消費力。消費力提高了,就會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消費力與生產力之間的良性循環,直接促進經濟增長。最近,我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同志在“六五”世界環境日的文章中強調:“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需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戰略思想……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所在……把擴大內需與發展環保產業結合起來,把生產力空間布局與生態環保要求結合起來,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需要明確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需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⑩上面這些都說明:弘揚生態文明對提高生產力和消費力的作用。第四,對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作用。生態文化有很大的滲透作用,它能滲透到物質生活領域和精神文化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生態文化發展了,就能促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發展,促進三大文化協調發展,相互輝映。正如“生態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大美”。10多年前,我曾提出關于生態消費的四個“點”:“生態需要———生態消費的著眼點……生態環境———生態需要的立足點……生態文化———生態消費的閃光點……應該把發展生態消費、滿足生態需要提到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認識。……生態需要得到較好的滿足,正反映生態美,反映經濟、社會、人、自然之間的協調,反映了高層次的社會文明”。???強調生態文化對社會文明的作用,這些問題還可進一步探討。是否可以說:這四個“點”點燃了,就閃爍著全面小康的光芒?還應該說,生態文明是真、善、美的統一,是高層次社會文化,反映了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正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最近一二十年來,黨中央在有關文件中,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經濟發展方式”,我體會,主要在于改善生態環境,搞發展方式生態化,以利于發展生態文化,弘揚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