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黃娟 詹必萬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從生態文明視角認識社會建設,探討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沖突與協調,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促進社會建設,無疑是一個十分現實而緊迫的問題,不僅有助于深入認識和實踐社會建設,而且對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兩大建設協調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社會建設,從正向說,就是要在社會領域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能夠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并相應地形成各種良性調節社會關系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主要包括教育、就業、分配、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狹義的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建設領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是節約能源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核心是節能減排,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和諧,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然而,當前環境問題已經直接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一些地方空氣質量下降,水源受到污染,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一些地方環境事故頻發,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有關環境問題的投訴和糾紛明顯增多。一些地方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2〕相對于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社保難、住房難、養老難等問題,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已經成為更為迫切、更為直接的民生問題。這就要求,生態民生作為社會建設重要內容,社會建設必須開展生態民生建設。
二、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優先發展教育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部要求,“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更加適應擴大內需、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等戰略任務的新要求,著力提高教育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的能力”〔3〕。教育事業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就是強調教育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一定意義上就是要求實現教育綠色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素質是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國民素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與國民素質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落后地區、農村地區擁有的教育資源較差,導致這些地區人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影響其生態文明建設能力,陷入“教育落后-經濟落后-粗放發展-環境問題-粗放發展-經濟落后-教育落后”的惡性循環中。為此,我們應優先發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努力確保教育公平,充分開發人力資源,逐步提升全民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確立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現代教育是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價值的統一,而且生態價值日益融入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價值中。但我國現有教育尚未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工業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仍占主導地位,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遠未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現代教育中,促使工業文明教育模式盡快轉向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提高全民族生態文明素質,為生態文明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門實現綠色發展。教育管理部門、各級學校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作為重要教育陣地的學校建設,普遍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教室長明燈,隨意用水用電,造成水電資源浪費;學校建設重復、布局不盡合理,造成自然資源浪費;校園和生活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不當,造成一定程度污染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建設應積極倡建綠色單位,努力實現綠色發展。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以及一些中小學有效開展了綠色學校建設活動,為眾多學校走綠色發展道路樹立了良好榜樣。
三、就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十二五”規劃提出就業優先戰略,要求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一定的矛盾與沖突。解決就業問題十分重要,但不能就事論事,必須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努力實現就業、創業綠色化。大力促進綠色就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下崗失業問題日益突出,失業使當事人面臨生存與環境沖突時首選生存,“貧窮和失業的增加加重了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因為更多的人不得不更直接地依賴這些資源”〔4〕。發展綠色就業有利于促進就業,推廣綠色工作是當今各國重要政策。綠色就業是指國民經濟中相對于社會平均水平而言,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產業、行業、部門、企業和崗位上的工作。我國綠色就業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之一,是以綠色就業為方向擴大就業,大力開發新的綠色就業機會,穩定現有綠色就業機會,將綠色發展對就業的積極影響最大化,促進我國經濟、環境和就業的協調發展?!?〕積極鼓勵綠色創業。綠色創業是國際社會創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國外相當多人才都是通過創業方式服務于綠色事業。我國應該積極鼓勵綠色創業,不僅提供新的創業機會,而且有助于改變就業結構不合理狀況。目前,我國綠色產業方興未艾,國家出臺了各項立法及政策,為綠色創業者提供了有力保障。據預測,最具前景的十大綠色職業是農場主、育林人、太陽能安裝師、建筑節能工程師、風力渦輪機制造者、生態保護工作者、綠色企業家、資源回收商、可持續發展智能軟件開發者、城市規劃師。〔6〕目前,國內出現了一批綠色職業領軍人物,為綠色創業者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維護職工環境權益。近年來,就業環境惡劣引發的勞資沖突逐漸增多,勞動者要求改善生產條件的訴求日益增加,處置相關糾紛和矛盾沖突的難度不斷加大。為確保職工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生產,我們必須在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同時,改善生產勞動條件,美化生產勞動環境,保障職工環境權益,以維護職工的身心健康。企業應該堅持以職工為本,牢固樹立以維護職工健康為己任的觀念,努力為職工創造良好生產工作環境,以便身心健康的勞動者推動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