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實教育論文
作者:徐曉楓 母淑杰 單位:北鋼集團公司培訓處 一重集團公司設計研究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科學的進步,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教育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大批有知識的勞動者,已成為激烈競爭的焦點。我國的“四化”建設離不開教育事業,更好地吸收外國的教育理論的長處豐富和充實我國的教育理論,對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是十分有益的,對如何培養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人才就更為有益。
1汲取精華充實我國的教育理論
在中國古代以杰出教育家孔子為代表而創立的古典教育理論中,非常重視自然教育。古典教育理論主張將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與人的自身發展相結合,強調教育的廣泛性和注重人的個性傾向的差異,比如“有教無獎”、“因才施教”等。但后來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使人們的思想意識受到嚴重束縛,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和充實,造成了教育的失落。16世紀到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給封建專治以致命的打擊。代表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將被神學包圍的教育理論解脫出來,創立了獨立的教育理論。他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其中包括兩面的含義:即教育要適應自然界萬物生長法則和秩序、以及教育要適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另外還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即“把一切知識交給一切人”的明智主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教學原則,打破了封建經院式的教學模式,為現代教育及現代教育理論奠定了基礎。法國教育家盧梭對自然教育理論進行了完善和總結,提出了教育三個來源的觀點,即自然、環境、教育。他認為將事物(環境)教育與人的教育順從自然教育時教育才會真正有效。在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強調教育環境問題,要建立一個“純凈”的、無干擾的環境,使教育更加符合人的身心發展。他認為“兒童的墮落、道德的淪喪是由于社會的腐敗所致,城市是充滿社會弊端的縫凝之地,是導致兒童墮落的染缸”,提倡讓受教育的兒童保持其良好的個性,要求教師不僅傳授知識,還要更好地指導他們去觀察認識世界。教學方法上不要死記硬背,要尊重學生自由發展和個性要求,使學生自己形成主動學習、主動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這些理論無疑是對封建教育理論的巨大沖擊。能否承認和允許人的個性自由、獨立發展的要求,是資產階級教育理論與封建教育理論的重要區別。
在盧梭以及在他以前夸美紐斯所處的17世紀至18世紀,當時的社會狀況不能不影響到他以前的理論。而他們的理論中很多東西也是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和社會的腐敗,因而他們的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積極進步的特色,對以后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和貢獻,這已為世人所公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他們的理論有著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事物的片面性。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過程中,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的進步。這種更新和改變不是簡單的重復。
在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孔子的教育體系維持了千百年。教育理論不可能對社會起決定作用,但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人們是有充分共識的。長期的封建統治,教育理論的停滯不前,教育的不發達帶來的愚昧、落后導致國弱民窮。教育對社會進步的作用大小,取決于教育理論的發達程度。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歐洲文藝復興同教育意識形態的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習外國教育史,加深了對教育的認識,同時也會對中國的教育發展有新的更深刻的認識。教育的發展要受到社會制度、經濟狀態、傳統習慣的影響,超社會、超歷史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對人的完善,是對社會缺陷的補充。原始教育只能教會人們求生存的方法,封建教育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發展小農經濟的意識形態需要,資本主義教育無非是在工業化大生產的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而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及理論,主要取之于傳統的封建教育理論,傳統色彩較濃。所以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應在極取傳統優秀理論的基礎上,應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將外國的教育理論與思想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育報我國的教育事業走上飛速發展的軌道。
2洋為中用培養應用型人才
無論是夸美紐斯還是盧梭,他們的有關自然教育理論對資本主義教育的發展貢獻以及其后產生的巨大影響為世人所公認。他們的理論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培養適應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提倡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強調人的教育要適應人的自身發展,廢除僵化的教學方法,提倡動手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理論就我國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國幾十年來沿續著蘇聯教育理論的模式,在教學方式上受孔孟傳統理論影響很深,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視共性培養,缺乏個性培養”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等問題。面對現實我們應當看到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筆者認為,所謂自然教育理論,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發展,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矛盾。而教育,尤其是在先進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是促進雙方面共同發展的橋梁。在我國原來的計劃經濟影響下,我們的教育培養目標只有一種,就是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學生。
不管學生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一律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大學。這樣一方面使大批的學生考不上大學而又無能力就業,另一方在使學生的身心、個性自由發展受到了束縛。教育理論的發展也僅僅局限在純粹的理論教學上,其培養結果是書呆子式的學生。在市場經濟機制發展的今天,夸美紐斯、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以及后來的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論,都是在社會經濟、文化大變革的社會背景中提出的。其積極作用是巨大的,對當前中國教育理論及實踐的改革尤為重要。教育對社會的作用主要是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否受社會的歡迎,也是教育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應大力培養有覺悟、有知識、有動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勞動者,使教育真正適應社會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17世紀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要求教育從經院走向社會,使教育尊從社會自然發展和需求。今天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和黨的教育路線指引下,我國的教育也正在走向新的里程。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改及發展綱要》指出,要逐步擴大職業教育,開拓就業渠道,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隊伍的結構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