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對具有手術適應癥的患者,病情穩定者在發病6小時后手術,病情逐漸惡化或起病即病情危重者入院后緊急手術,術前均急查血常規、凝血常規。按顱腦CT測量法定位,應用北京萬特福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YL-1型顱血腫穿刺針,以選擇的部位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側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腫,抽吸量約為原出血量的50%,抽吸后接引流袋,并立即復查顱腦CT,觀察穿刺針的位置及剩余血腫的量。每日上午8~9時及病情加重時復查顱腦CT,按穿刺針的位置及剩余血腫的量決定給予NS5ml+尿激酶5萬U,由引流管注入血腫內,保留4h后放開引流,每日2次。3~7d后經復查顱腦CT或再無引流物排出,拔出引流管。
1.1血量的估算
和術后繼續出血的判定標準1.3.1血量的估算采用多田氏公式[4],根據顱腦CT影像估算出血量。出血量=0.5×最大面積長軸(cm)×最大面積短軸(cm)×層面數。1.3.2術后繼續出血的判定標準Brott等[5]認為,血腫體積增加33%,即可判定為血腫擴大,因血腫體積增加33%意味著血腫直徑增加10%,顱腦CT閱片時,用肉眼足以判斷出這一差別。繼續出血的危險因素記錄:詳細記錄可能導致術后繼續出血的一切危險因素,包括患者的飲酒史、平均每天飲酒量、術前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腦出血部位、形狀、是否破入腦室、原發出血量、發病到手術的時間、穿刺部位、術后血壓控制情況、手術前后患者情緒狀況。
1.2統計學處理
數據結果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腦梗塞病史、吸煙史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各項檢測指標比較
出血組SBP、每日飲酒量、原發出血量較對照組增高,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出血組DBP較對照組增高,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術后繼續出血與發病到手術的時間關系
出血組發病到手術的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130,P<0.01)。
2.4術后繼續出血與血腫形態的關系
出血組血腫形態不規則者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5。2.5術后繼續出血與手術前后躁動的關系出血組手術前后躁動不安者較對照組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53,P<0.05)。
3護理對策
本研究結果顯示,顱內血腫發病6小時內行微創顱內血腫穿刺術繼續出血增多,6小時后微創顱內血腫穿刺術繼續出血減少。微創顱內血腫穿刺術后繼續出血與術前血壓增高有關,尤其以收縮壓增高明顯。微創顱內血腫穿刺術后繼續出血還與患者手術前后躁動、患者手術后用力排便有關,并且早期顱腦CT示血腫形態不規則的患者微創顱內血腫穿刺術后易發生繼續出血。
3.1心理護理
患者急性發病,多伴有情緒的不穩定,清醒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壓力表現,如因突然肢體活動不靈或失語、吞咽困難表現出悲觀失望,缺乏自信心等,護理人員應主動與病人交流,或以恢復期的病人為榜樣,消除病人的負面情緒,使病人建立起自信心,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與康復,對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治療,避免情緒煩躁造成再出血的發生。
3.2用藥護理
遵醫囑常規給予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對癥支持治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藥物的作用、副作用,用藥注意事項,以期配合。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應用降壓藥時,嚴密監測血壓的變化,從小劑量開始,使用微量泵嚴格控制用藥速度,避免血壓波動幅度過大,給病情帶來不利影響。
3.3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和瞳孔的變化以及肢體功能的改變,使用監護儀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并詳細做好記錄,顱內壓增高時脈搏和呼吸減慢,血壓增高,當患者意識障礙加重、雙側瞳孔不一樣大時為腦疝或再出血的表現,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如術后早期出現高熱,提示中樞性高熱,及時給予亞低溫治療儀降溫或大動脈處冰塊冷敷進行物理降溫;積極控制高血壓及顱內壓,防止術后再出血,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尤為重要,血壓過高者遵醫囑用降壓藥,使血壓控制在150-160/90-100mmHg為宜,勿將血壓降得過低,以免影響重要臟器血液灌注。正確使用脫水藥物降低顱內壓,要注意避免一切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危險因素,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劇烈活動、用力排便、劇烈咳嗽等,防血壓過高誘發再出血。
3.4舒適護理
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同時減少探視,避免聲光刺激及情緒激動引起繼發性出血。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保持患者臥位舒適,頭、頸、軀干在一條直線,避免身體扭曲,肢體保持功能位,抬高床頭15°-30°,以減輕腦水腫。定時翻身、按摩肢體促進舒適。保持床單整潔、干燥,若被服、衣物潮濕及時更換;做好大小便護理,保持外陰部皮膚清潔,昏迷患者若出現心率快、呼吸急促情況,應注意有無尿潴留現象。保持呼吸道通暢,伴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取平臥頭側位或側臥位,開放氣道,取下活動的義齒,防止誤吸、窒息,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時動作輕柔準確,避免引起患者劇烈咳嗽,導致缺氧、血壓升高引起再出血。
3.5引流管的護理
根據微創方式的不同,血腫引流時,引流袋的高度應與血腫同一水平或低于血腫的位置,利于血腫腔內殘留積血流出;腦室引流時,引流袋應掛在床頭,引流袋上端應妥善固定,位置應高于血腫10-15cm的高度,以保持正常的腦脊液壓力;每日更換抗返流引流袋,嚴格消毒處理,防止感染,每日上午8-9時及病情加重時復查顱腦CT,按穿刺針的位置及剩余血腫的量決定給予NS5ml+尿激酶5萬U,由引流管注入血腫內,保留4小時后放開引流,每日2次。3-7天后經復查顱腦CT或再無引流物排出,拔出引流管
3.6飲食護理
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鹽低脂、富纖維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應用緩瀉藥,防止患者用力排便引起的繼發性出血。
作者:魏杰梅 單位:沂水中心醫院神經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