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作者:楊鑫明 單位:河南省輝縣市環境保護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環境污染逐步加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村環境受到嚴重沖擊,農民利益受到極大傷害,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已勢在必行。
一、生態經濟的含義
生態經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會危機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經濟。生態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既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生態平衡模式,而是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可承受的基礎上,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生態經濟有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
二、生態經濟的特征
生態與經濟作為人類社會不可跨越的兩大環節,其組合具有以下特征:
(一)協調性特征
協調是一種普遍規律,無論在自然社會還是人類社會,都起著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協調,才可以表現出整體效應,才能反映出1+1>2。但協調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人類不僅要懂得正反饋還要懂得負反饋,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減。因為在一個系統里只有有加有減才能保證它是最穩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環。如一個地方若鳥很多,那就會使蟲很少,而蟲一少,樹就長的好,進而就為鳥創造了更好的生存條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里有一個負那就是蟲少了。假如蟲多了,那就會使樹少,鳥也就沒了生存條件,那這個系統里就不穩定了。
(二)系統性特征
生態經濟作為一個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但在這眾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這種系統性是以生物為中心的,沒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態系統,而生物與環境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它們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環境進行交換,從而形成開放系統。這種開發系統的存在,使整個自然界處于良性循環狀態,而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環,否則經濟的發展就會產生諸多難以解決的后患問題。再者,生態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其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必須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只有這樣,生態經濟的系統性特征才能凸顯出來。
(三)循環性特征
整個自然界存在著一種循環,而這種循環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的,在這一點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干預這種循環的進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的概念。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惟獨生態沒有形成循環。而生態經濟則要求必須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因為如果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就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而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生態經濟的主要模式
從生態經濟的特征可以探索出農村生態經濟可以以不斷提高太陽能轉化為生態物的效率和氮資源轉化為高蛋白的效率,加強能源和物流在生態系統中的再循環過程,從而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環境和生態保護、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⑴生態規模化模式。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如糧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產品基地,規模經營,形成批量。
⑵生態整治模式。對低產田、低洼地、丘崗地進行土地綜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澆灌方便,旱澇保收。
⑶生態改善模式。開展退耕還林,四旁植樹,在田地、路邊、渠堤、溝坡合理栽植樹木,做到林水田結合,喬灌草結合,落葉與常青結合,用材林、經濟林、薪碳林結合,建成農林成網化,溝渠林帶化,道路林陰化,村莊園林化,多樹種生態防護林體系,改善小氣候,實現生態效應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⑷生態養殖模式。充分利用飼草、飼料資源,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業。形成飼草、飼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糞便制作沼氣,沼液養魚,沼渣還田的生態良性循環。
⑸生態種植模式。一是實行林、果、糧、藥、菜的立體種植模式,在縱向空間陽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實行套種復種,充分利用作物的季節性差異達到能源和土地使用最大化。
⑹庭院生態經濟模式。在農村規劃建設上推廣一庭兩院生態結構住宅,前院飼養家畜、家禽,發展沼氣,后院住宅種花種草,栽植果樹,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熱、水、氣、土地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不僅凈化、美化、香化環境,而且增加經濟收入。⑺循環經濟模式。目前在農村一家一戶可以操作的循環經濟模式“飼料(糧食)→畜禽→沼氣池→魚”和“飼料(糧食)→畜禽→沼氣→果(糧食)”模式。四、結語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才能實現“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目標,推進農村經濟和諧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使農民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