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劉明偉 單位:武警北京指揮學院管理后勤教研室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應該把人力資源的開發放在第一的位置,這主要取決于教育能否優先發展,人才能否得到很好的培養,它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成敗,因此,轉變教育觀念,深入進行教育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了適應計劃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批人才,成為今天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但是,我們的教育觀念,特別是學生的擇業觀長期形成了一個定勢,至今仍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從學生的學習目的看,一些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上就是為了捧上“鐵飯碗”。在文憑熱的時期內,中學生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大學生學習是為了獲得一張合格的畢業證,并在計劃指標范圍內必然會被分配到一定的工作崗位上,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住房和醫療保險也都有了保障,這樣就旱澇保收,一勞永逸。
其次,教育的模式化形成的對人才培養的單一化使人才難于長時間適應社會的需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就要使教育緊緊貼住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缺乏個性,沒有獨到之處,就沒有發展前途。那種比較呆板化一的教育模式至今還沒有較大的突破;還有偏重于理論型的教育模式,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經驗不足,這樣學生走上社會的適應期必然較長,負面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我國改革全面深入的進行,教育體制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如:適時地按市場、企業的要求設置急需的專業等。但目前較為嚴重的問題則是畢業生除了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綜合素質不高,應變能力較差,擇業觀念陳舊。從學生的素質看,學生基本上清楚沒有一技之長難于在社會上立足,也都有一技之長。然而,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下崗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伴生現象,就業也不可能從一而終。再加上知識更新特別快,僅有的一點專業知識就顯得有些貧乏不夠用。畢業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因為上述原因,就使得畢業生難以適應多變、速變的現代市場經濟。如果不求上進,缺乏敬業精神,便無法面對激烈的競爭。一些人對于在中國出現下崗再就業的現象覺得不可思議,也有些怨言,不清楚下崗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在美國,有的工人一生中有二十幾次的轉崗機會。其實轉崗并非純屬壞事,只不過人們對于舊體制下的包定終身習慣而已。下崗是挑戰,也是機遇,現在有的下崗工人找到了更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崗位,更加充分地顯示出了人生的價值。
有這樣一個擁有大專文憑的女工,剛下崗時覺得丟臉,哭了三天三夜,后來找到一份又苦又臟的工作,可她愛崗敬業,不久受到重用,最終當上了一個公司的經理。她感慨萬千地說:“沒有下崗,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還能干這么大的事情”。昔日“等、靠、要”,的擇業觀在當今大學生的心目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還沒有走出思想上的一些誤區,有些學生家長依然認為:交費上學,學校或國家就應該分配工作。殊不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已經商品化了,出錢買的是知識而不是工作。一些學生還自視清高,覺得有一張文憑不難找工作,更何況有的有文憑無水平還缺乏危機感。從上述學生就業觀的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教育觀念必須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進行適時地調整和轉變,轉變的方向就是要面向市場。
首先,課程設置必須打破封閉的、單一的模式,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加知識的多樣性。學校應從更加廣闊的知識領域,不僅是專業知識,而且從邊緣學科或跨專業學科培養學生。因為,中國經濟正在騰飛,新的市場領域在不斷開拓之中,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其次,我們的教育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特別是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要正確地面對現實,邊實踐邊學習,隨時做好轉崗的思想準備,做到有備無患,泰然處之。
再次,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現在工人下崗后有關部門開始著手進行一番擇業教育,但一時間也難以扭轉他們的擇業觀。倒不如在校期間就給學生開設擇業教育課。對大學生來講,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在擇業時一定要摒棄過去那種國家包分配,一定要進公有制企業才不屈才,否則就覺得大材小用、就丟臉等等陳腐的擇業觀。如果依然等靠要,守株待兔,只會坐而待斃。正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人才的脫穎而出也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從小做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否則只會失去一些發展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要面對多次的崗位選擇。總之,我們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更要主動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更新教育觀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才兼備,勇于實踐,開拓進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