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鄧麗萍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一、高職院校的特殊“校情”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環境、不同的教育資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達到最優的德育成效。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殊“校情”,認識這些特殊“校情”是我們搞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條件。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其生源相對而言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多數學生是高考發揮失常,幾乎落榜或者落榜的學生,有的相當自卑,有的受社會上不良習氣影響較多,對自己要求不嚴,甚至也有部分學生抱著混日子的思想。再者,由于現行教育體制的原因,高職院校實行繳費上學,且收費偏高,不少學生認為用自己家的錢上學,知識就是私有的,逐步淡化了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加上社會轉型時期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存在許多的負面性因素:1•重個人理想輕社會理想,由于讀書就是抱著學門專業以后好賺大錢的目的上學,大多數學生缺乏遠大理想與抱負,過分注重自己的前途,而不考慮個人與社會的關系。2•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人不為已,天誅地滅”、“損人利已”的狹隘的個人主義在學生中廣為流傳,更多地強調向社會,向他人索取,從不考慮自己對社會,對他人的奉獻。3•重金錢而輕事業,拜金主義替代了對事業的執著追求,迷失了人生理想與目標,也難以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但是,高職院校學生也有其積極性的一面:1•因高考失利而激發的心理上不服氣,渴望與同齡人一較高下的上進心。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家同時參加高考,無非相差一點分數,真正的水平未必相差多少。他們表現出不服氣的心理,大有要在大學里比試一番的勁頭。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積極引導,對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益處。2•才能兼具者多,開展活動比較活躍。高職院校中有一技之長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是學校生活中體育、藝術等各方面的佼佼者,能夠組織起來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活躍校園文化氣氛,豐富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二)師資隊伍的特殊性。“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大群體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主體。普通高校師資大多是師范院校畢業,或者非師范專業而經過高等教育師資培訓,對教育理論有著深厚的知識與豐富的實踐,還有為數眾多的教授,這些精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相比而言,高職院校師資中相當一部分來源于非師范類院校,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規范的師范教育,在開展教育教學時很大程度上只依靠感性認識作指導,或通過回憶模仿以前教師的教育行為,或憑主觀感覺認為某種方式比較可行,便開始實施想當然的教育行為,這種方式帶有極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的混亂。在實際德育工作中,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況發生:專職德育工作者強調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對學生的課堂外紀律、言行抓得較緊。但在課堂內,很多教師只管把自己當作教學機器,對學生的反應置之不理,甚至認為課堂內學生的紀律問題也應由專職德育工作人員負責,以致造成學生接受的德育失去連貫性,課堂內德育與課堂外德育出現脫節現象。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風氣普遍較差,而且教師也有“厭教”的風氣。“學生厭學”與“教師厭教”形成惡性循環,極大地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三)教育目標的特殊性。高職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在教育類型、課程設置、服務面向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應當是:1•應用技能性人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與普通高校培養科學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標有根本性的區別。在專業技術理論方面要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著重強化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和綜合能力提高,培養學生必備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勝任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的需要,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做得好”。2•全面復合型人才。未來社會要求人才素質全面協調發展,作為第一線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必須面向基層,面向第一線工作崗位,因此要求具備較強的團體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此外,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就是根據企業、行業發展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設置專業,以崗位能力要素為中心來設計課程的。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新的職業崗位群不斷產生,高職教育必須主動適應這些變化,以培養出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較為廣博的基礎知識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相關崗位和交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的全面復合型的高職人才。3•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它的開放性,高職院校必須緊密依托行業、地方經濟的發展,適應企業的需求,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采取與企業合作、向社會開放的形式,實現人才培養、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的有機結合。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堅持從自身特殊性出發,針對高職院校特有的“校情”,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理念、環境,完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這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敗的關鍵。
(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但是以人為本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也有著其特殊的內涵。首先,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比普通院校更應該突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大多經歷了高考的失利,因此比普通高校更多了一層自卑的心理。作為施教者,應當用理解和尊重喚醒學生,把一些學生從學業、理想、前途“無所謂”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中國有句古訓“哀莫大于心死”,對教育者來說,心如止水、情如枯井是教育的絕望。“真正的教育必須是震撼心靈的教育,成長永遠是成長者自己的事。”成功的教育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通過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足夠的寬容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即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其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更加注重理想情操的培育。人是有尊嚴的,人不能僅僅為活著而活著,必須是有尊嚴的活著,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性區別。人的尊嚴就體現在其理想與情操之上。高職院校因大多從以前中專發展起來,或者是民辦的以盈利為目的而設立的教育機構。與普通高校相比,它們通常缺乏大學的學術氣氛與大學精神,很多高職院校常受市場的壓力,只是重視市場需要,而學生理想情操的培養總是有所欠缺。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一定要明確,學校不僅要培養職業技術人才,還要培養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因此,高職院校比普通院校面臨著更大的對學生理想與情操培育的任務。最后,高等職業院校更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以人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培養目標不同,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等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自己首要的任務。職業道德水平對職高院校學生未來事業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職業的成功是他們生活的最主要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比普通高校更多的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為他們事業成功奠定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