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金融保險專業論文
本文作者:李海波 單位: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貿易經濟系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凸顯了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對保險的需求增長和保險行業自身素質結構不良已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調整保險從業人員素質結構,提高保險業整體文化水平已經成為構建符合社會需要的保險行業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中定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是一支向社會人力市場輸送新鮮血液的生力軍,設置保險專業和改善保險專業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必然。要想進行改革,必須先了解目前社會專業的基本人才需求情況,以專業設置的必要性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才會有的放矢,目標切合實際發展需要,最終改革成功。
一、保險市場發展需求分析
(一)保險業發展現狀分析
1.行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
我國保險業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截至2009年末,中國保險公司總資產達4.1萬億元,2009年全年保費收入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1137.3億元。保險公司數量達155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達到2445家,兼業代理機構136634家。以上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保險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多種保險機構并存、中外資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保險市場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
2.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第一,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加快人身保險的發展。2008年我國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20%,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3%,老齡人口的退休養老和醫療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中國特有的家庭結構小型化將有利于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的擴張。
第二,我國目前的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都很低,從而為保險市場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保險深度是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保險深度取決于一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保險業的發展速度。瑞士再保險最新的sigma研究報告《2008年全球保險狀況》報告指出,中國的總體保險深度依然很低,僅為3.3%,遠低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保險密度是指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額,反映了該地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2005年,我國保險密度為380元,而2003世界平均保險密度已達469.6美元。與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還非常低。因此,從這點看,中國保險業的未來增長空間非常大。
第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將為我國保險市場的長期發展提供可靠保證。目前,國家為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縮小城鄉居民差距,大力發展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力保行業均衡。在這種大政策和大背景下,中國的各行各業將會得到充足的發展機會,但也將面臨更多損失風險。這些風險只有通過保險市場才能做到最有效的轉移,因此,保險也被稱為國家經濟生活的穩定器。
(二)保險從業人員構成狀況分析
保險從業人員素質結構不良為我院設置保險學專業提供契機。經過調研發現,目前保險市場存在一種現象,全國250萬左右的保險人員中,200萬人是從事保險營銷工作,50萬人從事非營銷工作。200萬人中85%是由下崗職工、自由職業者、兼職者等組成,共同特點是理論素質相對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初高中文化居多,部分是小學文化),年紀偏大,對保險及保險相關的專業知識不了解。這種低素質結構是目前保險市場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三)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分析
在對黑龍江地區財產保險公司、人身險公司以及保險中介機構的實地調查了解到,保險市場非常需要專業的保險人才來優化營銷管理隊伍,可是每年保險專業的畢業生的數量卻很少,造成供給小于需求。此外,隨著保險思想的正確引導,社會正在逐步改變對保險行業的認識。南方一些高校已經設立汽車保險、醫學保險等專業,效果非常良好。據麥可思教育數據咨詢公司數據統計,保險專業畢業生進入2008年本科畢業生最賺錢行業前十名。但是,中國保險市場的迅猛擴張讓保險機構的人才儲備越來越捉襟見肘,與此同時,目前全國只有50所左右全日制高校設立保險本科及以上專業,所有涉及保險方向的各類學校也僅有120家。如在黑龍江地區僅有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和哈爾濱保險學校設立保險學專業,而在黑龍江省地區從事保險業務的專業保險公司及其分支營銷部門已達2578家,保險專業代理公司94家,保險經紀公司14家,保險公估公司8家。市場缺口嚴重,供給嚴重小于需求,保險業成為高端金融人才流動最頻繁的行業之一。
二、教學改革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保險專業設置的必要性,應用型本科院校保險專業在教學中應該著重改革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德育培養。大學生教育中德育是重要一環,保險專業的德育更加重要,因為保險商品是一種承諾,是一種無形的商品,對于消費者來講,這種的商品質量的好壞只有在出險理賠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如果保險銷售人員在銷售保險的時候不負責任,對客戶做出夸大的承諾,一旦標的出險則嚴重損壞了自身形象。現在的保險市場確實存在這樣的想象,其根源就是保險營銷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險專業在教學中一定要抓好學生的德育建設,樹立“誠信為本”的行業理念,培養學生“要做事、先做人”的品格,而且德育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更要針對于保險行業特有的環境進行。
第二,技能教育。保險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而現在市場上的保險工作人員有很大一部分對于自身所從事的崗位以及工作中涉及的問題缺乏專業的理解。比如,營銷人員對于保險條款的術語、保險責任、賠償處理等內容片面理解,造成對客戶的誤誘導,最終產生糾紛。應用型院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對于這樣一種行業現象,保險專業在課程教學中一定對保險基礎理論講解清楚,同時要加大保險實務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設置好保險實訓課程內容,建立充足的保險專業實習基地。此外,對于有能力的學院可以設立自己的保險隊伍,走品牌道路,如:商科院校的保險專業可以成立自己的保險營銷團隊去參與保險產品的策劃、銷售與服務。這樣做的好處是,院校不僅可以避免社會消極因素(經驗歧視、招聘陷阱等)的影響,以整體與客戶和保險公司進行直接對話,建立最健康的保險市場秩序,而且通過業務深入開展,使社會認可團隊品牌,產生輻射效應。這種“鏈條式”教學的專業教育模式類似于“前店后廠”,既擴大了院校的社會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學生選擇本專業,又能培養出真正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