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數學論文
一、關注差異,設計針對性練習
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上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兼顧兩端,體現練習的層次性。層次分明,要求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一些難度不一、由簡到難的題目,讓每位學生充分參與練習,得到成功的體驗;又要關注差異,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完成一部分的題目,學而有余的學生不至于“吃不飽”,從而使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筆者只要求他掌握基本的練習,而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套用公式的層面。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訓練。(1)有一長方形地塊,長40米,寬30米。這塊地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它的四周圍上護欄,這個護欄多長?(層次一)(2)有一長方形地塊,長40米,寬比長短10米。這塊空的面積是多少?繞這塊地走2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層次二)(3)有一長方形地塊,長40米,寬30米。給這塊地種上草皮,如果每平方米需要60元。這塊地種滿草皮共需要多少元?繞地走2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層次三)這些不同層次的題目,能讓有差異的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得到合理有效地練習,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拓展空間,設計開放性練習
教材中的練習,往往都是標準的條件、統一的答案,解決的方法也是固定的。這些練習對新知識的鞏固有好處,但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卻沒有多大幫助,反而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因此,教師可把教材中的練習適當調整重組,留出一定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靈活訓練。具體可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解決方法多樣、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開放性練習,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一課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有40本練習本,最少拿掉幾本后,就可以正好分給6個同學?這道題目條件是確定的,解決的方法也是固定的。如果就到此為止,體現不了練習的開放性,教師可把題中“最少”二字去掉:有40本練習本,拿掉幾本后,就可以正好分給6個同學?這樣,題目就成了一道開放題。像這樣的開放性練習,能讓學生根據同樣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判斷,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思考方法和解決方法,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結語
總之,要使練習合理有效地為構建高效課堂服務,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層次不同、難度不一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能通過練習得到提高,同時要注重練習的反饋,拓展學生的思維。
作者:馬長青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四甲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