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跨文化交際論文
作者:黃菊芬 單位:三明學院
美國系統科學家Zadeh先生于1965年率先提出了研究事物模糊性的理論,并制定了模糊集合(FuzzySets)這個新概念。這一學說被運用于許多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同精確語言一樣,模糊語言也是一種有用的表意手段,并在語言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不總是精確的,當人們不能夠或不愿意表達準確信息時,或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也不合適時,都要使用模糊語言。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屬性,模糊語言在人們的交際中普遍存在。Channell是從語言教學角度來研究模糊語言的第一人,但她側重于分析和描述語言中的一些模糊表達而沒有對模糊語言的教與學提出系統的指導原則。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成了熱點課題,但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的研究卻很少有人涉及。本文運用語用學和跨文化交際中的相關理論分析模糊語言的特點、產生、文化影響、語用功能以及模糊語言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模糊語言
Peirce通常被認為是模糊語言概念的創始人,他對模糊語言進行了嚴格的定義:“如果涉及一個命題狀態的東西在本質上是不確定的,那么該命題就是模糊的。不論言語者思考與否,他將視它們是被該命題允許或排除”。[1](P748)Channell在VagueLanguage這本書里,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模糊語言進行了分類:第一類是由于使用模糊附加語而造成的語言模糊,如“大概”(about)、“上下”(orso)等;第二類是使用模糊詞語造成的語言模糊,如“美麗”(beautiful)、“偶爾”(occasionally)、“憤怒”(angry)等;第三類是由于模糊蘊含的使用而造成的語言模糊,如“成百上千”(hundreds)、“amillion”(許多)等。[2](P8)
二、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的特點
模糊是語言的本質特征,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由于模糊語言的模糊范疇界限不明,語義范圍較不固定,語義因語境變化而比較靈活,呈現出亦此亦彼的中介過渡性的語言形式。模糊語言具有的不確定性、確定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被廣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際中。
(一)不確定性模糊語言的本質是不確定性,這緣于客觀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王逢鑫認為,這種語義的不確定性表現為三種情況:模糊(fuzziness)、歧義(ambiguity)和含混(vagueness)。[3](P92)MaxBlack認為:“詞語的模糊性就表現在它有一個應用的有限區域,但這個區域的界限是不確定的。”[4](P125)模糊語言所表述的意思完全沒有確定范圍,可視情況上下波動,表達的是相對的概念,例如,“美麗”(beautiful)這個詞,不同文化語境下的人們對于美的評判標準各不相同,東非草原上的馬賽女性以光頭為美,而東方女性以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為美,唐朝以肥為美,現代人以瘦為美。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是其區別于精確語言的最顯著特點,而文化背景差異和民族差異正是影響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確定性模糊語言具有很明顯的不確定性,但不可否認,模糊語言仍然具有確定性,這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基礎。Crystal對模糊的理解是“不精確”[5](P111),認為每個模糊詞語都有一個不變的核心意思,但其意思范疇界限模糊不定。換言之,每個模糊類別都必須由確定和不確定兩因素構成。比如說“年輕”(young)這一模糊詞,人們一般不認為四十多歲是“年輕”的概念,但會毫不猶豫地認同十幾歲或者二十多歲體現了“年輕”的核心意思,如果一個年齡離這個“核心”越遠,那么就離“年輕”這一模糊類別越遠,即越靠近或者直接進入另一個模糊類別,比如“幼小”或者“衰老”。實際上,模糊詞語的核心意思對于模糊語言的理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使模糊語言有個相對固定的意思成為可能。
(三)多樣性模糊語言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模糊語言不總是表達模糊意義的,如“softbeverage”(軟飲料)中的“soft”,它就表示不含酒精的飲料,不再變動其義了;另一方面,一個模糊類別所涵蓋的范疇是多變的,比如“youngman”(年輕男子)一般指16~30歲的男性,而“youngarchbishop”(年輕的大主教)則習慣上指的是45~60歲的范疇,30歲的體操運動員是“老”運動員,但30歲幾乎不可能當上大主教。同一模糊詞語引發的不同語義主要是因為不同的社會地位、職業和文化影響到了模糊類別的范疇所在。由此可見,模糊語言的研究應該重視社會和文化因素。
三、文化對模糊語言的影響
一般而言,由于自然物體本身的模糊性,人類認識、表達世界的局限性和主觀差異性等原因,語言的模糊性必然產生,這是語言的本質特征。此外,文化、語言和交際三者緊密聯系,辯證統一,模糊語言受文化影響很大,不同的傳統習俗、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價值體系等因素左右了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的使用。
(一)傳統習俗人們傳統的交際方式和母語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模糊語言的使用因語言而異,有些語言傳統上是模糊的,但是來自此文化傳統之外的人卻覺得這樣的交際很困難,無法理解。最典型的例子,經常出現在跨文化交際言語中的表示可能性的模糊詞“maybe”、“perhaps”、“rather”,“maybe”在許多文化里表示“impossible”,有些時候“yes”也能表達“maybe”的意思,而“perhaps”則表達“no”的意思。語言與傳統習俗緊密聯系,傳統習俗是引起文化差異的因素之一,反射和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日常行為。模糊語言反映了文化,沒有文化的依托,模糊語言將失去意義。又如親屬稱謂上的差異,英語中“uncle”既可以指母親的兄弟又可以指父親的兄弟,但漢語中對此有不同的稱呼,如“舅舅”、“叔叔”、“伯伯”、“姨夫”等。
(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中模糊語言使用的一大因素。由于不同的地理文化,人們對同一個詞的理解可能大相徑庭,因此對某些模糊詞語的理解依賴于環境因素。例如“yankee”這個詞通常指的是美國公民,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可能認為“yankee”指的是那些住在美洲大陸的人,而那些南美洲人認為“yankee”指的是住在北美洲的人,住在拉丁美洲的人認為是指美國人,但美國人認為是北方人,北方人則認為是指新英格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