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江長勝 郝慶菊 肖廣全 陳宏 單位: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環境問題。近年來,國家明顯加大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全國每年都在修建大量的環境工程設施和項目,這些項目的設計、運營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環境工程專業專門人才,這就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但是,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全國高校的擴招,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也在不斷增加,就業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此同時,企業對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需要畢業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進入企業后能很快就適應工作,所以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這一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生產實習,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現“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1]。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融入化學、土力學、生物學、建筑學、材料學、氣象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專業,具有綜合性[2]。針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要求和特點,下面以西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為例,針對近幾年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經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論述。
一、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生產實習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相對緊缺
我國環境類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得到穩步發展,自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后發展迅速,近些年來,環境工程專業已成為全國各大高校競相設置的專業之一。截止到2004年,全國設有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共有247所,年招生人數達2萬人左右[3]。如西南大學從1999年開設環境工程專業以來,每年招收2個班,從2007年以后開始招收3~4個班,最多時年招收達135人。招生人數的驟然增加,不僅導致校內資源如教師、教室、實驗條件等的出現短缺,還導致與學校相聯系的社會相關教育資源突然不足,學生進行生產實習時,人數的大幅增加使這些原本有限的實習基地(主要在企業)根本承受不了;而學校對本專業實習經費的投入則增長緩慢,遠遠落后于企業實習收費、交通、食宿費用等的增長,從而影響了實習地點的選擇。很多學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往往選擇在本單位附近的企業實習,這無疑降低了生產實習的質量。同時,由于師資相對缺乏,每位教師指導的實習學生人數也大幅增加,很多教師都有繁重的理論教學、和科研任務,而對于很多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往往缺乏實際操作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這些因素導致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質量明顯下降。
(二)生產實習基地的選擇和建設面臨困難
實習基地是完成實習教學的重要保證。對學校而言,很難有大筆專門經費來建設獨立的實習基地,實習單位往往是專業教師聯系的相關對口企業。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工廠不愿意接受畢業生進行生產實習。對于一些污染處理設施才新建好但未正常運轉的企業,此時肯定不愿為接收學生實習專門開動污染處理設施而承擔“額外”的運行費;對于污染處理系統正常運轉的企業,為了應對前來生產實習的學生,有時不得不專門從本單位派出專門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進行接待、講解和維護現場安全等,這無疑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同時,現在企業設備越來越先進,價格越來越高,如果設備操作不當,有時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很多企業因此不愿意冒險讓實習生操作,加上實習生的理論知識不夠鞏固,又沒有實踐經驗,進入企業后,短短的幾天實習期間很難給企業幫上忙,反而給企業增添不少麻煩。而一些能反映最新的、涉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往往是企業的核心機密,許多外資、合資和國有大型企業更不樂于接受生產實習的學生。同時,高校實習經費有限,付給企業的實習費也不高,一些企業礙于以往和學校合作的關系,有時也只象征性地接受少量學生或簡單讓學生參觀,無法滿足生產實習的實際需要。所以,這對于學校來說,建設穩定的、能滿足實習大綱要求的實習基地越來越困難。很多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單位的選擇,仍主要依靠本專業的老師與企業負責人的私人合作關系或依靠校友的幫忙介紹。
(三)實習經費嚴重不足
計劃經濟時代,實習生相對較少,學生實習地點的選擇由國家指令性分配,企業對高校學生實習實行無償服務的政策,這為學生實習省去了不少費用。然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費用越來越高、更加注重成本,也開始對來本單位進行生產實習的學生實行收費政策,同時交通費、食宿費、材料費等也大幅上漲,而學校按學生人頭數配發的實習經費多年來卻基本不變。因此,為了減少開支,許多院校往往將實習安排在離學校很近的單位,通過步行或坐公共汽車,當天來回,以節省食宿費。但通過這種方式實習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往往幾門課程的實習同時進行,在工廠走馬觀花,無法進行長時間深入了解。加上人員多,講解人員和擴音設施未跟上,造成學生不感興趣,從學生提交的實習總結報告可以看出,內容往往很膚淺,對環保工程工藝、運營條件等缺乏更深的認識。同時,由于受到實習經費的限制和考慮安全等因素,學生在工廠實習的時間大為縮短,往往只有幾天。而且,現在的工廠技術先進,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流程并以前更復雜,新進工作人員上崗前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培訓后才能上崗,而學生人數眾多、時間有限、設備有限,企業往往不愿意讓學生自由操作,所以學生對企業實際的生產、設備運營很難有進一步了解。
(四)實習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生產實習,一般形式是:實習前,教師先對擬實習企業的基本生產流程、工藝特點進行簡單講解;進入企業后,在該企業的技術或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對企業走馬觀花式的觀看,聽取他們對企業的工藝進行簡單講解。在整個生產實習期間,學生們只能遠看外表,對設備內部原理和結構無法了解,無法親身參與到具體的生產環節中去,同時由于現場人多,場地狹窄,加上擴音設備不好,實習效果往往不理想。生產實習的考核方式也很單一,往往以學生們提交的實習報告為主,適當參考學生實習紀律和出勤情況評定成績,有的老師甚至只以實習報告作為評定實習成績的唯一依據。有些學生不參加實習或從只網上找資料應付實習報告,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