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觀經濟學論文
作者:歐陽強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一、經濟學雙語教學改革的研究述評
(一)雙語教學的內涵
不同的國家對于雙語教學有著不同的定義和形式。《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中雙語教學的定義,即:在學校的各種專業課教學過程之中運用第二國語言。該詞典認為,雙語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浸入型,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保持型,學生剛入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過渡型,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在我國,雙語教學主要指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除外語學科以外的其他知識性學科的教學,目前絕大部分是用英語。它要求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不絕對排除用漢語,以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經濟學專業雙語教學指的是用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手段,通過學習非語言類學科的科學知識來達到掌握經濟學專業知識和語言的目的。
(二)國內關于經濟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經驗探討
教育部2001年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頒布以來,國內各高校開始推行雙語課程教學。由于西方經濟學本身源于國外成功基礎課程,我國的教學和研究都比較晚,理論知識需要從國外引進并加以消化吸收。為了使我國學生更多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理論,許多教師圍繞經濟學開展了雙語教學實踐,形成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教學經驗。一方面,隨著西方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教師在實行雙語教學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現實性方面達成了共識,同時認為雙語教師不能勝任、學生英文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互動效果不夠理想等是目前“宏觀經濟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從加強師資培養、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改進教學模式與方法等方面提升雙語教學質量與效果。另一方面,目前針對“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改革的研究較為缺乏,在“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安排以及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實踐尚須深入。
二、“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意義
“宏觀經濟學”是很多高校開展雙語教學所選用的課程之一,其理論性較強,且近年來呈現出將數學模型和定量分析引入經濟研究的新特點,定量分析成為經濟研究的重要手段。筆者所在學院自2002年起,陸續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專業開展了“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2007年起對該課程進行雙語教學改革試點,四年來,“宏觀經濟學”的雙語教學主要針對2007-2009級的國際貿易專業本科一年級的學生,目前共有9個班1350多名學生接受了“宏觀經濟學”雙語學習。“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提升教學效果
1.知識內容新。“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大都采用原版教材或將其作為重要參考,由于國外教材大都是一流學者(一般既是學者,又是教師)撰寫的,且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可依據情況變化添加一些新的內容,因而新穎性和實用性強。2.教學方法新。與國內教材側重于演繹相比,國外教材案例較多而且很有代表性和參與性,側重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雙語教學有利于教師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
(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教材大多使用國外原版教材或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參考,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學習素材,使學生在接受課程新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用英語學習本專業的技術和閱讀原版書籍的能力。同時,雙語教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為學生熟悉和運用英語提供了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三)造就高素質的宏觀經濟管理人才
雙語教學有助于滿足我國經濟對高素質宏觀經濟管理人才的要求。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宏觀調控,在全球經濟紛繁變化和國內經濟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的背景下,各類政府機構、決策部門對宏觀經濟管理人才有著更高要求。實行雙語教學,對教育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熟知國外市場經濟發展特點、善于分析、準確判斷國內外形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有著現實而積極的意義。
三、“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
由于學生都為大學本科一年級,專業背景不夠深厚,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將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設定為:一是讓學生領會“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形成理論知識的框架體系,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方法思考、解釋和理解當今世界及中國的宏觀經濟現象和問題;二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外語實踐能力。
(二)教材及配套體系
課程小組經過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從初級到中級的適合于本科生的教材配套體系,包括英文教材、自編的中文教材和專業詞匯手冊、參考書目、教學網站等,加上近半數教師在美、英、澳等國留學或進修過且長期處于本學科科研第一線,因此有利于在教學中不斷為教材體系補充新的教學資料與信息。我們將曼昆教授編寫的《宏觀經濟學原理》(英文版)作為固定教材。該教材具有權威性、易讀性、前沿性等特點,適合本科學生使用。同時,在備課過程中,將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編著的《宏觀經濟學》(第18版,雙語教學版)作為教學參考書之一,并將教材體系中的優秀中文教材和自編輔導教材作為學生課外補充讀物。這一教學配套體系有利于降低專業知識難度,有利于學生理解原版教材內容,為提升雙語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課程體系
依照基礎理論———存在問題———政策主張的分析順序,涉及“三個變量”(GDP、失業率和通脹率),三大模型(凱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兩大問題”(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以及“兩大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由于國內教科書與國外教科書在內容的編排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雙語教學的課程安排必須與其他專業課,也就是用母語開設的專業課通盤考慮,協調一致,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了保持“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的連貫性,課程教學小組教師之間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調整了課程體系:一是調整課程門數,即通過雙語教學,選用國外教材,將國內教科書中欠缺的內容以開設新課的方式介紹給學生。二是通過教學大綱進行協調,對“宏觀經濟學”中文版教材和英文原版教科書中有重疊的內容以教學大綱的形式加以規定,在授課時各有側重、各有增減,既保持知識的完整性,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宏觀經濟學”雙語教學真正融入整個專業課教學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