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倫理學理念論文
本文作者:苗玉寧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教育倫理學正逐漸走向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照,進而為人的潛能和創新能力的開發提供持續動力,教育倫理學關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特點,教育求真的價值追求為人的潛能和創新能力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現了人的存在和發展特點。以人的存在和發展需要為出發點,要求教育不是為某一年齡階段的人設計,不是為某一類人群設計,也不是為某一層次的人所設計,而要對社會整體的人進行的系統設計。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被一個有許多因素組成的復合體所決定。這個復合體是有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和職業的因素所組成的,而這些方面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各不相同的”[2]同時,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有發展自己的明確需要和渴求,這種需要體現于人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和超越性,因為“創造性完全不限于少數人的少數活動,它作為一種必然性,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的結構之中。”[3]這就是說,處于一定實踐范疇中的人,在不斷的自我否定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超越已有的生命經歷,創新已成為人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符合人自身的發展和成長規律,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需要。當創新成為人的存在狀態,它必然與人的吃、穿、住、行等物質需要,以及精神文化需要一樣,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要求和主張,人人都可以享有符合自身要求的教育形式,并受到一定的保障。
創新型人才培養符合教育求真的價值追求。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的、和諧的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而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核心則是使人類自身所蘊藏的無限創造力得到解放,使得人的創造性得到發展。教育倫理要通過對教育與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的合理性、價值性問題的探討,尋求教育存在之本真。教育倫理學之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揭示了教育活動內在的倫理規律,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在倫理規律,并通過對一般的倫理理論及其規則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應用,把知識傳授型的培養模式轉變為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使教育的本體價值得以最大效度地發揮,使人類對教育的需要得以更好的滿足,使人的生命本質在受教育中得以真正提升。人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和超越性,要求教育首先要能夠保護受教育者的這一特性,使受教育者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完善自己并改造著外界。從這一層次上可以說,創新型人才培養充分體現了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合規律性。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國家和民族利益實現的根本。創新作為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建立國家創新型體系需要創新型人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需要創新型人才,實現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強盛更需創新型人才,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國家的需要是一致的,各級各類教育部門要緊緊圍繞《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總目標,通過教學實踐創新,不斷尋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如何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效性,筆者認為應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行動。
運用教育倫理關于教育是什么的有關研究,從教育觀的角度分析界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建立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觀。當然,教育觀的形成不是靠國家規范性文件中的界定,而是每一位涉及其中的教育者都應該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教育觀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依據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培養對象設計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從目標定位、培養標準及實現方略等諸多方面著手,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特點,設置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格。將一般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專門人才;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拓展知識視野,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對特別突出的學生實行特殊的個別培養,為其成為某一領域的優秀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觀念說明,教育倫理視野下的教育觀,創新型人才并不是整齊劃一的模板,而是在自己原有狀態的基礎上自由充分的發展。
運用教育倫理關于課程的相關研究,分析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系統鏈接,以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課程作為學習者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取知識、信息、技能的載體,對于學習者經驗的重組和認知的提升至關重要。環顧當前學校的課程以及設置,課程之間的斷裂、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之間的脫節、課程計劃和進度與學生實際接受能力之間的鴻溝等正在成為制約人才創造性成長的桎梏。因此,針對學校尤其是高校按照學科體系設置課程,過于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傳授,致使不同知識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和溝通的現狀,應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努力構建起“平臺+模塊”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推行自由選課制度,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時間、內容和教師,在多樣性和一致性之間取得平衡。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和擴展,考試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形成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課外培養三大創新人才教育體系,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中。
運用教育倫理學關于師生倫理的相關研究,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教者與被教者的關系,建立以培養創新思維為核心行動的師生關系。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教師首先自身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以及創新的行動和實踐,鑒于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影響力和重要作用,無法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經濟社會的挑戰,不能調整授課方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沒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師是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的。另外,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和發現逐步結合的特殊認識過程,是新舊知識和經驗之間的重組過程,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和需要為根本,在學生無惑時引惑,在有惑時一道探惑、釋惑,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通過師生間教學互動、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將教師的專業知識、人生經驗、科學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更有目的、更自覺地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增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和敏感性,全方位、多層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