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培訓論文
本文作者:何紅娟 單位:西藏昌都地區昌都縣俄洛鎮中心小學
愛心“沒有愛便沒有教育”這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話。“愛”是教育的基石,讓學生在學校能感受到“學校的愛”、“老師的愛”、“班主任的愛”、“同學間的愛”。學生在愛的環境里才能學會有愛心。
細心學校無小事,老師要對學生的一舉手一投足的小事都要能看到,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對學校的環境能較快的適應,讓學生愛學校、愛老師。
耐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特別是對自控能力差,頑劣的學生,教師要耐心,要學會引導學生,要看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不讓學生產生失落的情緒,讓學生天真活潑的天性在學校也能無拘無束的展現,讓學生形成平和的性情。
信心只要老師有愛心就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所以老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多與學生交流、談心,多聽聽學生說什么,多給予學生表揚,被表揚多的學生自信心才會更強。
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農牧民子女剛來到學校首先要從學生的衛生習慣的養成做起,讓學生養成早晚刷牙、洗臉,晚上洗了腳再上床。每周換洗衣物和被套,勤曬被子和褥子,定時理發和剪指甲,學會整理物品和打掃衛生等。養成良好的集體衛生習慣不能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看到不良行為要敢于制止,保持校園衛生環境。學校要定期檢查和評比,對做得好的個人和集體要表揚。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學生飯前、飯后要洗手、洗碗筷,用餐后把餐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在寢室不吃零食等。
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學生來源于農牧區,受到家長和環境的影響,對人的稱呼和語言的交流都比較粗放,在講禮貌方面急待培養。把學生講的語言進行整理、模仿并排成小品,讓學生傾聽、觀看,自己感受,再借機進行講禮貌、講文明的教育。使學生明白禮多人不怪的道理。從生活和工作中的最細微之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如見到老師說:“老師好!”老師離開說:“老師再見!”不給同學起外號等。
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守法的前提是懂法,普法教育是養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學期都應進行兩次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結合實際案例的普法教育,讓學生明白那些是不能做的,做了就是違法,從小樹立起遵紀守法的意識。特別是汽車和摩托車在西藏越來越普及,交通安全法制的教育更是刻不容緩。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習慣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利用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教育。現在語文、藏文教材中有許多關于這方面的課文編排,只要教師善于挖掘,這是一條進行品德教育的捷徑。
同時開展一些示范活動,為學生們樹立一些愛黨、愛國、愛西藏、愛學校、愛集體、愛家、愛家人的榜樣,讓學生跟著去學、去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養成良好的個人修養培養學生的情商,學會與他人溝通,學會交流,學會表達,性格要開朗大方自信。特別是西藏學生的小學階段主要在集體的環境中長大,就要有集體觀念和榮譽感。能與他人和諧相處,能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管理好自身的學習和生活。
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關心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并能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自然現象,培養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愛學習,有興趣就好問,好問的學生就學會了學習。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上與他人的協調能力,能和同學共同探討,互幫互助,共同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