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研究論文
作者:袁文杰 單位:阿壩師專
一、羌族民歌的非音樂要素在其音樂中的密切關系
從研究的角度來講,要認識一個民族的民歌,首先要了解、認識、熟悉并融入它的非音樂要素,這應概括為相對于具體音樂以外的綜合性要素,如歷史、環境、習俗、信仰等各種相關文化及條件的綜合。它們為具體音樂的形成創造了外部條件并給予界限,也是具體音樂呈現后所能表達和反映的綜合性因素。
首先,羌族歷史孕育羌族民歌。羌族,自稱“爾瑪”“日麥”等,意為“本地人”,是古羌人眾多羌支中保存羌族族稱和傳統文化的一支,目前人口約32萬人,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現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黑水、松潘,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和陜西省略陽縣。羌族自古沒有文字,從殷商開始的3000多年歷史民俗文化,常散存于大量漢族文獻中,而自己全以口口相傳、心手相教的方式保留于民間,至今仍保持有古老的民族特色,是號稱具有鮮活遠古文化的民族,這也吸引著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來了解和挖掘羌族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從民歌方面來看,由于羌族沒有文字,而又具有最易大眾接受、包容性最大、傳播速度最快的藝術特點,羌族歷史的點滴,各方面歷史文化大都以音樂的形式保留于民間,如羌族歷史有智慧的大禹治水,歌《大禹受命繼承鯀之父業治理洪水》;羌族歷史有悲壯的征戰遷徙,唱《出征歌》;羌族歷史有唯美的愛情傳說,頌《木姐珠與斗安珠》。羌族歷史發展到今天,它的音樂也能與時代音樂元素碰撞出火花,如《太陽里走來的羊角花》《繡花花》《花兒納吉》等,都是近年來以保持羌族音樂風格為基調,新創作的優秀羌族民歌??梢娗甲鍤v史具有質樸的音樂元素,豐富的音樂內容,獨特的音樂魅力,并具有很深的挖掘價值和很多的發展空間。
其次,生活環境決定羌族民歌。羌民大多集居在高山峽谷之間,生活環境相對封閉,而羌寨內部有著十分發達的網絡式居住環境。如阿壩州理縣的桃坪羌寨,地上有以調樓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地下有連接家家戶戶的水渠暗道,共羌人飲水和避戰。屋頂也是戶戶相通的屋頂平臺,共晾曬農作物和本寨人交流。這種相對封閉的外部環境和網絡式的內部居住環境,是羌民團結與和諧的標志。民歌也在這封閉與發達的居住環境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保留與傳播。
再次,民風民俗造就羌族民歌。我們不難發現在眾多羌族音樂的探索中,其民歌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書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將羌族民歌分為“勞動歌、山歌(喔都惹木)、敘事歌、風俗歌”。如論文《探析羌族“瓦爾俄足”中的民歌》將羌族民歌分為“酒歌(西惹木)、山歌、舞歌(薩朗歌)、請神歌、情歌”;百度百科中將羌族民歌分為“情歌、山歌、風俗歌、時政歌、酒歌、勞動歌、巫師歌、耍山調”等等。在這眾多的分類方式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可約束于“民風民俗”這個范疇,也就是說羌族生產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其民歌的素材,羌族民歌也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反映著羌民風俗的方方面面?;谝陨先矫嬉蛩兀覀兡芨惺艿剑甲迕窀柙杏谶@個民族,融入于這個民族,升華于這個名族;羌族民歌也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著這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是羌族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羌族民歌具體音樂元素的構成
音樂就其本身來說,它是一門聽覺藝術,就其構成的具體元素應概括為:以聲音的方式所能體現出來的具體音樂內容。如音樂的節奏節拍、力度速度、旋律和聲、調式調性以及音樂的演唱演奏方式等相關內容。羌族民歌的具體音樂構成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內容。民歌與樂器:羌族民歌的演唱多數以輕唱為主,但也不乏有特色樂器的伴奏,旋律樂器有羌笛、口弦,節奏樂器有羊皮鼓、手鼓、盤鈴,其中多以節奏樂器為主,特別在釋比的唱經中,如果沒有節奏樂器作為伴奏,就無法唱述要表達的內容。
演唱方式:羌族民歌有獨唱、齊唱、女聲交替、男聲交替、男女交替、男女對唱、一領眾合,還有最具羌族特色的多聲部演唱。其中羌民在演唱多聲部民歌時,多以固定或相對固定的組合方式,其組合類型和特點以同音色(男聲或女聲)的合唱或重唱為主,也有合唱式對唱。無論合唱人數的多少,始終以一位嗓子好、有演唱經驗的歌手,單獨擔任高聲部,并且這個人擔任該曲的領唱,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演唱低聲部。
演唱特色:羌族音樂以徵調式或羽調式為基本演唱風格,在歌唱開始時,常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慢速大幅度顫音的托腔為引子,帶出音樂的主題,有時也用高亢的假聲;女聲多用高腔平聲,最高音區有時也伴隨著假聲或顫音。在其音律上并不完全準確按照傳統的音準演唱,時常出現特殊的升降音,或快速的上下滑音,以強調羌族音樂的韻腔,達到羌族語言的字正腔圓。
節奏節拍:羌族音樂節奏節拍可視為自由和規整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與羌族音樂的體裁有密切的聯系。如常以集體性勞動、歌舞為主的音樂,其節奏、節拍多數鮮明而整齊;常以抒發個人情緒為主的山歌、酒歌、風俗歌中,多數節奏、節拍較自由靈活而多變;它是在看似相對穩定的節拍中,歌者以自由的托腔、變換的節奏,使音樂韻律游刃有余、張弛適度,這種自由節拍可看做是羌族人情緒抒發的表現。
音樂結構:羌族民歌結構短小,多為“二句式”“四句式”的單樂段分節歌曲式。其中“二句式”民歌多為對應性結構,前一部分發問或展開,后一部分對答或收束,二者平衡均勻。“四句式”民歌多用起承轉合性結構,以“開始、發展、升華、結束”四個連續邏輯而貫穿全曲。
其邏輯性能準確交代所要表達的內容。調式調性:羌族音樂的調式調性,常以五聲音階為主,其次為五聲性六聲或七聲音階,另外還有少部分的四聲音階,在音樂的調式布局上有三種基本類型:(1)單一調式,以徵調式和羽調式為主;(2)功能性交替調式:有羽與角、商與羽的五度功能性交替調式,有角與羽、羽與商的四度功能性交替調式;(3)色彩性交替調式:有羽與徵之間的大二度,角與徵、羽與宮之間的小三度為主的色彩性交替調式。歌詞特點:羌族民歌的歌詞有羌語、漢語兩種語言。以詞曲搭配來說,可分為固定歌詞和即興填詞兩種,固定歌詞是詞與旋律的固定配套、結合緊密,另外由于羌族沒有文字,固定詞曲中,有很多歌詞的具體意識歌者自己也無法解釋,但能知道使用環境和大體意境。即興填詞是歌者以較固定的羌族音樂曲調為模板,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不同情緒,而即興的添加歌詞內容,以表達相應的情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