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物流管理論文
作者:劉曉斌 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商貿學院
從2008年底學院開始與企業合作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投資成立校內分公司,將企業的部分生產經營功能搬到學校,建立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二是探索“321”人才培養模式。“321”人才培養模式就是3年制專業學生中按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校完成前3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后,校企合作制定后三個學期的銜接培養計劃,第4-5學期到合作企業或校內分公司實施“學工結合”聯合培養,第6學期由合作企業錄用為準員工或推薦其他單位為準員工,進行頂崗實習。三是成立商貿職業教育聯盟。聯盟成員不僅包括市外經貿局、貿易局、口岸與打私辦等政府部門以及市物流協會、口岸協會、職業經理人協會等行業協會,還包括部分中等職業學校、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樂購、海商等10余家知名緊密型合作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和企業員工。四是虛擬學院。2012年5月在市領導的關心下,與浙江九龍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九龍國際物流學院”,進一步拓展合作辦學領域,深化實踐教學模式。
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專業調研,按照行業工作知識和基本技能需求,整合核心課程內容;按照工作領域設定專業方向模塊,基于物流崗位工作過程和學生持續發展,形成與物流工作過程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一是與行業企業合作改造核心課程即行業平臺課程,主要包括“現代物流基礎”、“集裝箱運輸實務”“、物流營銷”、“外貿物流單證實務”、“物流安全管理”、“物流企業成本控制”等6門核心課程。二是按照“根據工作過程設課”的原則,與企業合作構建專業方向模塊課程,進行改造,課程教學由企業和專業共同完成。三是課程改造將物流職業證書考核的內容融合到專業課程之中,將職業證書課程化。四是所有的專業課打破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分離式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專業核心課程及方向核心課程教學,主要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采用實訓方式完成課程的實踐內容。
改造課程內容推進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課程改革,改造課程內容,從內容設計上體現“教、學、做“一體,提高教學效果。在課程教學內容中突出能力目標和工作知識目標,加強實踐能力訓練。重點改造建設貨代業務操作、報關業務操作、集裝箱運輸實務、外貿物流單證實務、倉儲業務操作、GPS與車輛調度等6門行業平臺核心課程或模塊核心課程,課程內容與行業工作過程一致,主要通過實訓和產學交替的方式完成。
規范實踐教學活動首先是對校內分公司的產學交替實踐教學模式的操作規范,重點是課程組合與提煉、課程體系構建、考核方法設計、流程遞進設計、分公司學生員工管理制度完善等,滿足學生專業見識、創業和頂崗實習需要。其次是對校外實踐基地產學交替實踐教學的探索,重點是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開發、輪崗設計、規范與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等,確保企業教學標準化、規范化,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產學交替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成績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評定,學校教師與企業的指導老師合作完成生產性內容的教學,企業的指導教師到學校的課堂,輔助完成課堂教學,產學交替完成后由企業和學校頒發工作經歷證書。
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學生的考核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企業考核成績按一定的比例計入課程成績,計算學分。加強學產交替的規范化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學院與企業建立頂崗實習工作小組,小組由學校和企業的領導層組成。建立項目負責人制度,班主任及項目負責人,要求工作深入到企業。企業和專業共同制定標準,考核學生的輪崗過程,不合格的要重新輪崗,直至合格為止。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以前實訓基地建設基本以學校設計、學校投資為主,往往建成的實訓設施設備與職業教育要求不相符,即滿足不了教學,同時利用率又不高。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既節約了學校資金投入,又可提高實訓設施設備的針對性,還可以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學校引進企業在校內建立實際從事國際貨運代理經營的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分公司),企業與學校共同出資、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施教學、共同培養人才,爭取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基地應包括營銷部、操作部、單證部、商務部、客戶部、財務部、報關報檢部等部門。同時與多家企業合作,投資建設校外實訓基地車間,改善“2+1”、“321”合作企業內頂崗實習環境。
建設優質教材由課程跟進教師組建團隊,團隊包括專業教師和企業行業相關人員組成,依托合作企業,建設課程,開發教材。已經出版物流基礎、貨代業務操作、報關業務操作、外貿物流單證實務等課程教材,并開發了外貿物流中職師資培訓教材。
多渠道建設“雙強”師資隊伍⒈引進、聘請和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近年來,從企業引進3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分別具有國際貨代企業經理、日本大型物流企業或國內知名企業多年從業經歷;派出一名物流管理專業負責人赴德國學習港口物流管理,今年十月份又將派出另一專業帶頭人赴德國學習校企合作經驗;派出一名專業教師在企業掛職。⒉“雙師”團隊構建。根據社會服務和教學需要,安排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或到相關機構培訓,取得培訓師資格;根據學校統一規定,所有專職教師每年下企業不低于2個月;以商貿職業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員工為主要來源,聘請企業的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兼職教師,并適當對聘請的企業兼職教師進行培訓,使其具備基本教學技能;加強企業兼職教師考核管理,對其工作績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考核,業績作為續聘和企業晉升加薪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