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子電器論文
作者:袁明文 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1金剛石場效應管
由于器件的有源溝道形成機理不同,形成了兩種金剛石場效應管。一種是摻雜溝道型,依靠設計和摻雜(包括δ摻雜),場效應管具有較薄的高濃度摻雜層,即溝道層,多數器件采用帶場板的柵電極和挖槽結構;另一種是表面溝道型,利用氫端面的金剛石表面性質,即氫端面產生的準二維空穴氣,而不是依靠外部的雜質摻雜,形成器件的表面溝道,室溫下完全激活的溝道電荷密度1013cm-2。目前,已經研究的金剛石場效應管主要有兩類[2]。①δ摻雜場效應管(FET):δ摻雜溝道金屬-半導體場效應管(MESFET);δ摻雜溝道結型場效應管(JFET)。②表面溝道場效應管(FET):表面溝道金屬-絕緣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ISFET);表面溝道MESFET。大多數射頻金剛石FET制作在高壓高溫生長的晶相(001)金剛石單晶襯底上,以實現器件的高增益和射頻工作。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學H.Kawarada等人[3]報道了空穴累積層溝道的金剛石MESFET。德國烏爾姆大學A.Aleksov等人[4]以及日本NTT公司M.Kasu等人[5]提高了金剛石MESFET的性能,并測量了射頻功率和噪聲系數。2005—2006年,K.Ueda等人[6]改善了金剛石MOSFET的性能,獲得輸出功率1W,特征頻率fT為30GHz。M.Kasu等人[7]研制了大顆粒金剛石膜FET。K.Hirama等人[8]采用高品質多晶CVD大顆粒金剛石膜,獲得fT和fmax較高的金剛石FET,其特征頻率fT為45GHz,最高振蕩頻率fmax為120GHz,源漏電流IDS為-550mA/mm。這表明迄今為止采用多晶金剛石,尤其是4英寸襯底的金剛石電子器件最有前途。大顆粒金剛石MOSFET也有良好結果,特征頻率fT為45GHz,源漏電流IDS為-790mA/mm。
1.1摻雜型場效應管為了利用本征CVD金剛石的電荷傳輸特性,即高遷移率和低寄生電容,科研人員研究了金剛石摻雜型場效應管。他們不僅提出了金剛石MES-FET器件設計的侯選概念圖,如圖1所示的金屬半導體場效應管[9],而且制備出相關的實驗器件,并獲得初步的器件性能。
1.1.1P-I-P金屬-絕緣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ISFET)P-I-P表示具有本征有源溝道和重摻雜p+型源和漏的器件結構。這種晶體管結構的載流子傳輸概念與摻雜溝道FET不同,其電流就是空間電荷限制的電流。與硅晶體的情況相反,由于金剛石中氧端面的電勢被釘扎,不受柵電勢的影響,也不會形成反型層,電流傳輸就是純粹的受限制的空間電荷。為了縮短器件的溝道長度并提高溝道電流密度,將器件設計成2維MISFET,經過腐蝕挖深槽、摻雜導電溝道、淀積柵介質和金屬,加工后的示意圖如圖1(a)所示。柵極區下的空穴從源接觸區進入附近柵下的溝道。柵介質將柵和溝道分開,注入電流又變成1維的傳輸。理論上,這種器件的優點在于本征材料的載流子實現沒有雜質散射的傳輸,達到非常高的空穴遷移率,如報道過的3800cm2/V•s[1]。H.El-Hajj等人[10]研究了δ摻雜溝道的MISFET,他們采用Al2O3柵二極管和柵極凹槽的結構,導致室溫下整個溝道載流子激活,并實現對溝道電流的夾斷調制。器件的柵長0.8μm,溝道電流密度為30mA/mm,其特征頻率fT和最高振蕩頻率fmax分別約為1和3GHz。
1.1.2δ摻雜型MESFET具有單δ摻雜層的MESFET如圖1(b)所示,δ摻雜層位于兩層“非摻雜”的本征金剛石層之間,其很薄,只有幾個原子層厚。由于薄δ摻雜層的空穴擴散,主要是本征層具有導電性。具有雙δ摻雜層的MESFET如圖1(c)所示,在源漏區下設計了頂層的δ摻雜層,以改善歐姆接觸,減少寄生電阻,而埋層的δ摻雜層則形成器件工作電流。M.Schwitters等人[1]研制δ摻雜MESFET時,為了避免氫端面的金剛石表面電荷,采用了具有釘扎表面勢能1.7eV的金剛石氧端面。在重摻雜區的表面形成源漏歐姆接觸金屬化,由20nm厚的無定型W和Au的覆蓋層組成,并采用電子束蒸發WSi靶,再淀積金的金屬化層,WSi合金中Si的組分是33%。器件的設計圖如圖2所示,歐姆接觸層直接淀積在硼的δ摻雜層上,這種方法使得源漏電極接觸到較高的載流子區(位于δ摻雜層與本征層之間)。采用WSi層的優點是高溫穩定,并有利于選擇外延。器件采用鋁的肖特基接觸,直接淀積在本征溝道層上,這種結構的肖特基勢壘高達1.3eV。由于器件表面受到氧端面的屏蔽,必須采用挖槽工藝,即在Ar/O2等離子體中反應離子腐蝕(RIE)挖槽,提高柵電極的性能,并減少寄生電阻。器件的實際柵長0.5μm。該器件獲得準晶體管的電流-電壓特性,器件溝道具有夾斷特性,但是源漏電流太小,小于1mA。
1.2表面溝道型場效應管采用氫端面的金剛石制備MESFET器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即在CVD制備金剛石過程中采用氫處理的表面導電溝道。這種p型表面溝道器件具有很低的反向漏泄電流和較高的擊穿電壓,多數具有良好性能的MESFET采用自對準柵工藝。
1.2.1表面溝道型MESFET迄今為止,科研人員已經研究的金剛石MES-FET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金剛石襯底。①含氮的絕緣體金剛石[2]。該器件的柵長0.2μm,獲得了良好的表面溝道MESFET的直流輸出特性,最大漏電流密度高于300mA/mm,最大漏偏壓達68V,其射頻輸出功率密度可高達3W/mm。最大可用增益和最大單向增益外推的特征頻率fT為11.5GHz,最高振蕩頻率fmax為31.7GHz。②HTHP(001)金剛石。在M.Kasu等人[7]制作同質外延金剛石(001)FET時,在高溫高壓合成的單晶(001)襯底上,采用微波等離子體CVD技術同質外延約1μm厚的氫端面薄層,并在氫端面下幾納米厚的埋層,沿著表面形成穩定的空穴溝道。其空穴遷移率150cm2/V•s,室溫的表面密度5×1012cm-2。器件結構如圖3所示,并采用標準的共平面多指結構。器件采用氧等離子體實現電隔離,直接在氫端面上淀積Au并金屬化,形成歐姆接觸。采用自對準形成T型的鋁柵金屬化。器件柵長0.1μm,柵寬100μm,在1GHz頻率下,最高輸出功率密度2.1W/mm,最高功率增益10.9dB,附加效率31.8%。③多晶金剛石。K.Ueda等人[6]研制的多晶金剛石MESFET采用自對準技術形成鋁的肖特基柵電極,并在氫端面上制作金的源漏電極,如圖4所示。該器件具有優良的直流和射頻性能。其源漏電流密度IDS為550mA/mm,跨導gm為143mS/mm,特征頻率fT為45GHz,最高振蕩頻率fmax為120GHz,遠比最好的單晶金剛石FET的fT和fmax優越。M.C.Rossi等人[11]采用多晶金剛石研制的微波功率器件,即表面溝道型MESFET,其電流密度達到120mA/mm,在1GHz頻率下,輸出功率密度0.2W/mm,線性功率增益7dB,附加效率22%。P.Calvani等人[12]也研究了具有表面溝道的MES-FET直流和射頻性能。器件采用氫端面的多晶顆粒金剛石薄膜,多晶顆粒尺寸為100~200μm,器件柵溝道長1~3μm,并采用自對準技術。柵長1μm的MESFET,其最大電流密度達120~140mA/mm,最高振蕩頻率fmax達35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