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循環經濟論文
作者:王進 單位:延安大學管理學院
延安地區平均海拔1000m,年均無霜期180天,年均氣溫9.2℃,年均降水量500mm,具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但是,延安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要使延安農業走上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失為一個良策。延安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上,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從農業生產自身看延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經過長時期的努力發展和不斷積累,延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是延安的傳統農業發展迅速,已成為陜北乃至陜西重要的商品大豆、豬、紅棗、蘋果生產基地;二是延安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均有較快較大發展,突破了傳統單一的“糧食豬肉型”經濟結構,初步形成了農林牧漁和非農產業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三是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培育了一批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如洛川的果汁加工企業,延安的紅棗加工廠等,促使了延安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體系的初步形成;四是建立了延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區,開始啟動農業科技推廣工程,占領了農業高新技術制高點;五是延安在實行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各種專業生產大戶,而且農業科學技術開始普及、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也逐步建設完善,這些都為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基本條件。
從自然、地理資源方面看延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延安地處黃土高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占總面積的72%;南部以塬、平梁、溝壑為主,塬梁頂面平坦開闊。流經延安的河流有洛河、延河、清澗河,此河流均屬黃河支流,為延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水域。延安屬南溫帶亞濕潤、亞干旱氣候過渡區,年均溫7.7~10.6℃,年均降水量500~700mm,為延安發展農業提供了天然的氣候條件。延安地下地上資源十分豐富,土地面積遼闊,人均達1.8hm2,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設施農業前景廣闊。延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藏10種多,其中石油儲量7.5億t,煤炭71億t,天然氣33億m3,紫砂陶土5000萬t多;森林總面積184.5萬hm2,木材蓄積量4520萬m3,林草覆蓋率42.9%。延安農產品有小麥、谷子、玉米、大豆、蕎麥、油料、煙葉、藥材、蘋果、紅棗、核桃、花椒等;工業以石油、煤炭開采和煉油化工等業為主,并有卷煙、面粉、食品、紡織、皮革、造紙等廠。2009年,延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含服務業)96.41億元,比2008年增長6.4%,耕地總資源面積44.82萬hm2,年末擁有大棚8.9萬座。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量77.1萬t,增長8.8%;蔬菜產量70.01萬t,增長16.1%;水果產量206.98萬t,增長19.99%,其中蘋果196.91萬t,增長19.86%。不僅如此,延安的土特產也較多,如谷子、蕎麥等。上述這些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都充分說明了延安具有開發和生產農林牧漁產品的雄厚資源基礎,再加上勞動力成本低,這更是為延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農業發展環境看延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再加之科教興農戰略的支持,這些政策都對延安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產生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并且,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資金政策向西部的傾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加大,這也為延安發展循環農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經濟全球化也為延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帶來了良好機遇[3]。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這給我國的農產品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延安作為陜西省乃至全國優質蘋果的生產加工基地,就要把提高延安農產品的國內外競爭力放在首位。要提高延安農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將洛川蘋果這個品牌做大做強,面對難得的國內國際提供的發展機遇,延安就有必要抓住機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加之西延高速公路、西延的雙軌快速鐵路的開通,包西鐵路以及“西鄭和諧號”的通車,延安公路建設步伐的加速,大部分公路由水泥路面變為瀝青路面,以減少環境污染,這些都從根本上改善了延安的投資環境,為延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條件及自身效益看延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隨著延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綠色無公害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大幅增長,這就為延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延安沼氣工程的開發與利用,也為延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可能。沼氣能源在延安農村分布非常廣泛、潛力巨大,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獲得制取沼氣的原料,所以沼氣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延安地區有豐富的植被,為發展沼氣工程提供了廉價的原料,加之沼氣池的建設周期短,基本上不受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所以發展沼氣是一項廉價的能源供給方式。目前,沼氣已經在延安農村得以利用,既促進了延安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又解決了延安農村能源問題。同時,大量畜禽糞便加入沼氣池發酵制出的優質有機肥料,還有利于延安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有利于延安的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4]。總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既能夠帶來高的生態效益也能帶來高的經濟效益,這就從根本上推動了延安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延安轄1區12縣,166個鄉鎮(含街道辦事處),3396個村委會,10137個自然村。其中,16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每個鄉鎮都有農業經濟,但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農業生態特征。由于土壤、區位的差異以及各個區域重點發展的農業產業的不同,導致了延安各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延安建設循環農業,就是要在現有的農業基礎上探尋各區域所推行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要找尋這種農業發展模式,就必須要對農業經濟實際狀況相似的鎮區進行分類,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循環經濟模式。
延安南部地區的區域特征延安南部地區主要包括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陵縣和黃龍縣,該區域地處黃土高坡地帶,常年氣候適宜,降雨量充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以及蘋果等水果經濟林,主要畜牧業是生豬養殖,形成了“以糧養畜、以畜養沼、以沼促果”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因此,在延安南部的各個縣應以沼氣技術為紐帶,充分發揮該區域玉米、蘋果種植以及養豬業的優勢,在玉米、蘋果種植業和養豬等養殖業之間以沼氣為中介構筑循環農業經濟鏈網,這樣既能取得單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自身優勢,又能獲得該地區在能源、物質和生活諸方面的綜合效益,所以采用“糧—畜—沼—果”模式是發展該地區循環農業經濟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