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田健 單位:天津農學院
明確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的結論和建議(草案)》(2008年11月28日通過)中的第一條對全納教育做出了簡潔的定義,即“全納教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質量的教育,并尊重學生和社區的多樣性,以及不同需求、能力、特點和學習預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視”。全納教育思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創的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兩大教育發展理念之后的又一重大教育思想創新。該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們要進一步重視農村教育,切實扶助弱勢群體,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也督促我們更加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致力于發展有質量的全民教育。(四)素質教育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目標,是教育價值的根本體現。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同時,個性的自由發展也是人才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前提。個性是“需要”的表現形態,尊重個性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依據,在人實現全面發展的同時尊重個性張揚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的。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實施“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受教育者在成長與發展中的優勢與特長,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實現人才培養效益最優化。
基于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路線圖的設計
《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農業科技人才達68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1300萬人;到2020年,農業科技人才達7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1800萬人。同時,農業科技人才中,高層次科研人才、推廣人才會明顯增加;農村實用人才中,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大幅增加。”“今后十年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以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村生產型人才、農村經營型人才、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為統領,帶動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全面發展。”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業農村人才的規模、質量、結構等方面都有新的特點,對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定位都有新的要求。因此,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設計基于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路線圖(圖1),培養和造就合乎人才發展要求的農業農村人才勢在必行。在整個人才培養路線圖中,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新辦學理念,改革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各個類型、各種形式的高等農業院校相互配合,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相互貫通,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靈活化、人才培養機制系統化等特征,培養出創新型、應用型、實用型等符合新農村建設需求的各級各類高質量農業農村人才。
構建基于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目標是對教育活動在一定教育條件下通過受教育者的預期發展情況表現出來的結果。如果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教育活動便會失去方向。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高等農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根據新農村建設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和科學定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些內涵任務的實現離不開農業農村人才。同時,農業農村人才包括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村生產型人才、農村經營型人才、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等各級各類的人才。目前,高等農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養具有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貢獻精神和真才實學,能對“三農”發展作出一定貢獻的高質量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出的人才,要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先鋒力量,要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振興農村經濟,引領農民創收;要成為塑造新農村良好的鄉風文明和道德風尚,提高農民素質的中堅力量;要成為引領農村精神文化發展,參與和推動新農村民主管理的骨干。因此,基于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界定為: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雙重需要,通過普通全日制教育與成人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相互交融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的辦學途徑,培養和造就一批創新型、應用型和實用型的各級各類農業農村人才。
學科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標志。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的各級各類教育要立足新農村建設,不斷拓寬專業口徑,強調農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要在豐富傳統專業內涵的同時,下大力氣增設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學科專業,使學科專業的層級結構、布局結構等都趨于合理,實現狹窄的對口型專業教育、寬口徑的適應型通識教育的有機結合,使人才培養結構更重要。教學平臺主要的課程群組建為主體,構建“通識+核心+拓展+方向”的課程體系,設置系列化、交叉性、綜合性課程,體現“寬、專、交”結合。“寬”是指通識課程覆蓋面要寬;“專”是指農科類及新農村建設急需確需的基礎課和專業課;“交”是指各種課程間要盡可能交叉滲透。通識類課程類群主要是基于全納教育和素質教育思想,將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使人才的知識基礎更加廣博。核心課程類群主要是專業核心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養成一種獨特的專業素養。拓展課程類群主要是指為滿足學生個體和興趣發展需要,為拓寬知識面、培養綜合素質而設的。方向課程類群則主要是針對人才市場對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設的各類選修課程模塊。
實踐教學是深入實踐素質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理論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等各個單位都要致力為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的實踐、實驗、實習場所和資源,打造主動實踐平臺。主動實踐是相對于由教師直接指導學生進行的“被動實踐”而言,是指讓學生盡可能的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要把主動實踐的理念貫穿到學習的各個環節,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的主動實踐進行組織、啟發和引導。開展主動實踐,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敢于給學生創造各種鍛煉的機會;要加大課外科技創新基金和創新學分的獎勵制度、加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和“三下鄉”等社會實踐的扶持力度,鼓勵學生主動實踐;要在加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基金、鞏固和發揮實驗實習基地的作用同時,努力建設適應學生開展主動實踐需求的活動場所,為學生主動實踐提供經費和場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