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信息化發展資源建設模式分析
傳統的圖書館早已不適應當前的信息變化。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即便作者編寫時,所書寫的理論和觀點是當時最新的,最具權威的。但是從編寫到出版,歷時2到3年已經是速度很快的了。這對于日新月異的信息爆炸,信息進步的社會來說,仍然是滯后的。并不是說圖書館已經毫無意義,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師學生,提供最新的資源,學生可以根據紙質的圖書和電子資源,進行對比,互相借鑒。再次,信息化硬件建設要走向應用與服務:比如建立校園一卡通,校園網選課系統,為學生提供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服務,發揮信息化技術多個方面的作用,前提就是要做好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的建設問題。
2教育信息化發展應用模式分析
充分利用資源,真正發揮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最關鍵環節。
2.1教育信息化要在課堂發揮功能
信息化的先進技術,要為課堂添彩。使用多媒體技術,讓以往枯燥的講授變得栩栩如生,有聲音,仿佛與人交談中互相了解溝通,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分散精神。有畫面,如同觀賞電影,去除學習的疲勞,放松緊張的神經,進入知識中去探索。有教師引導,排疑解惑,保證思路的暢通。使得課堂的幾十分鐘,能夠高效利用,提升聊率。
2.2教育信息化要實現教師培養
教育的信息化老師有幫助也有要求,要求老師保持學習的心里,不斷學習,去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術。當然教育的信息化也可以幫助老師了解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整體提升教育水平。
3高職教育信息化特色模式分析
職業教育信息化有自身的特色,它更加需要突出實用性和應用性。
3.1職業教育信息化課堂應用的特色
高職教育在課程中,常常要突出實際操作。院校可以利用定崗實習、階段實習等方法走入企業去實現。但是這種方式只適合于學期即將結束時或者學生即將畢業時。而在學生正在學習某們課程時候,由于硬件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個學科都有企業參與,都有校中廠去實踐。那么利用信息化技術,采用軟件進行操作模擬,學生通過軟件操作,模擬真實情境,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節約了實際資源,更滲入了實際操作環節,一舉多得。
3.2高職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培養
高職院校希望教師具有雙師型的特點,即希望教師既符合教學標準,善于教學,能夠成為優秀的講師、教授。也希望教師有企業工作經歷,熟悉企業一線實際工作流程。是技師、工程師。但是教師資源通常會偏重于一方面,那么利用好信息化教育資源,對講師、教授。利用信息化資源和企業溝通,增加合作機會,讓講師、教授利用假期、進修的機會,真正走上生產線。對技術、工程師,利用網絡,讓他們和學校教師視頻會議,座談教學心得。可以網絡備課,大家提出建議和意見,揚長避短,發揮技能的長處,由講師教授完善講解的過程。
作者:張建功 單位: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