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我國大多數工商管理課程的設計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多數為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管理與經濟類學科的理論課程,如管理學或高級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為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選修課程的設置,本意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實現知識的融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可現實是我國大部分院校提供給學生的選修課程理論類課程為主,實踐技能類課時較少,課程安排較為宏觀,學生雖然上了很多課,但按興趣和按意愿上的少,為獲學分為目的的多,學生實踐能力未得到明顯提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急需建立。科學教學模式應是以提高技能為主要目的,以基本技能的訓練作為重點,如哈佛商學院強調案例教學,采取全案例教學法,輔之以課堂討論、項目教學、商業問題討論和模擬訓練等。目前中國的工商管理教師仍沿用傳統教育模式,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采用填鴨式教學,雖輔之以課堂討論、案例教學,但多數學校案例教學比重偏小,教學案例資源不足且適用性不高,工商管理人才需要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全面人管理才能,而實現這些所需的“軟”課程和整合性課程開發明顯不足。造成教學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原因,一是我國目前從事工商管理教育的老師大多數來自高校本身,老師本身缺乏企業實際經營管理經驗,雖取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通常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實踐經歷和經驗不足;二是大部分高校沒有與之對應的特色顯著的教材以及適用性較強的教學案例,教學中使用的管理經營案例大都是國外知名企業的,缺乏中國企業的典型經營管理案例,對于如何經營運作中國企業,如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以及中國企業采取何種策略才能順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案例十分缺乏。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提高工商管理類人才的應用能力
根據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趨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應重點加強幾方面能力的提升: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就是要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具備將基礎知識、前沿理論和專業技能有機整合的能力,從而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避免學生所學與所用不能有效融合,影響學生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實踐能力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加以實際的有效應用,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應用能力,這是學生初到社會,站穩腳跟,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能力;創新能力就是要讓學生面對復雜的環境,創造性地應用專業技能,提出獨特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溝通能力是實施管理活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是學生在未來工作中與組織內部的上下級、同級間,以及與企業外部的相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這項能力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好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建立起高效的團隊,領導一個部門或者企業前行。因此,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素養良好,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具備獨特專業能力,精通管理方案設計和執行方法,勇于探索與創新,擅長實踐的“有創意,能創新,善創業”的工商管理應用型創新人才。
為了保證方案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應全面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培養方案必須堅持篤學、集成、創新原則,注重職業道德與素質的形成,強調知識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與先進性,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及時優化培養方案與教學內容。可從理論基礎,實踐應用、方法技能三個方面架構課程群;注重最新經濟管理理論與解決方案、執行手段的融合;突出學習力、實踐力、研究力、創新力和溝通力的能力結構的架構和多維度、強能力知識體系的構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系統軟件、仿真與模擬系統,通過工商管理實踐體驗與職業操守訓練,打造全新的實踐教育環節。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可通過創業與創新課程、管理案例與實踐、企業經營模擬軟件等創意創新技能培訓系統進行。同時注重專業資料庫和實踐基地的建設,利用校內外一切資源構建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培養平臺。通過各類項目將課程體系與能力培養有機融合,保證情境學習與知識的獲取、應用、共享、發現與傳播能力培養的“無縫”鏈接。并由此開展了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形成了以下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應從多角度出發,體現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課程體系突出提升能力的平衡知識結構,即強調橫向的厚基礎與寬知域,縱向的強能力與深專業,形成學校通識類基本素質型課程、學院優秀教學資源配置的學科平臺課程、“能力本位”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學中做與做中學”的專業課程的“四層次”課程體系。學生逐步由被動學習調整為互動學習并發展為主動學習。學校通識類課程涵蓋了以數理為主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等課程,旨在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不同的思維方式。學院平臺學科課程由工商管理學科的主干課程組成,并增加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及有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課程,旨在建立專業思維邏輯和基礎理論的知識體系。由學院安排學科專業負責人或骨干教師統一授課。“能力本位”的專業基礎課程把相關的理論和技術作為其基礎背景,強調在實踐中構建學生的能力體系。如經濟法、稅法等課程更多地采取實踐項目的教學,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中學與學中做”的專業課與專門化方向課程則按照“在做與用過程中學習”的邏輯安排課程。學習時,學生主動自學和創新實踐,教師整體策劃,全程指導。如學生可參與教師的科研,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行管理課程的學習。
能力培養與提升的目標決定了人才培養不能采用單一的培養模式。應在課程整合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求實現雙向教學,采取提問、解疑、反饋、交流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構建課內外時間整合、校內外智慧集成、知識與項目對接、教學與課題融合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多能力教育”綜合模式,以解決以往人才能力“軟化”和人才價值“空心化”的問題。通過課內外的守法誠信素質訓練、發展素質訓練、成長推進計劃等項目以及金融市場的模擬操作、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等活動,建構道德責任、調整價值取向、強化職業操守、促進成長成才,完成職業基礎能力的教育。通過問題學習與案例互動教學及“專題、專論、專家”的“三專”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專業素養與品位,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計算機綜合課程設計等基礎訓練、財務分析等專業實驗、企業經營模擬軟件的實踐與實習、素質拓展訓練等綜合模擬實訓的多層次實驗體系和實習體驗、技能強化與職業操守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道德、意識、規范、行為,實習中要著重利用外腦,可聘請實習單位的負責人和高管作為兼職教師,基地的建設和外腦智慧的鏈接,可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平臺,確保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本文作者:史寶玉 邵仲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