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該系統的三級結構、要素組成和運行目標
2008年10月,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成立。昆明市委、市政府確定把西山森林公園劃歸屬地西山區碧雞鎮管轄,西山旅游建設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已成立了昆明西山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把政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融資搞景區建設,吸納民間、民營資本開發西山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經濟部門。公園設立公園辦公室、旅游咨詢服務部、保衛辦公室、工商辦公室、安全辦公室等專職機構,對景區實施綜合管理。西山游客中心旅游咨詢服務部,設置了語音導游系統及導游人員,并設有人工看守國際長途電話,通訊服務暢通。郵政服務能辦理多種業務,服務功能齊全。公園設有公安派出所和保衛科專職安全管理機構。森林防火設專職護林防火管理、巡邏、宣傳、撲救隊伍。三清閣、龍門懸崖陡峭地段,均設置防護欄桿,危險處設立警示標志牌。景區內實行全日保潔制度,設有專職衛生管理機構,有專業衛生保潔隊伍,設有殘疾人專用廁位。公園經營的餐飲店,配置消毒環保設施,符合國家食品衛生規定。對于景區內經營的個體經商戶,設工商辦公室管理,設有專職工商干部,對經營戶不斷進行文明經商法制教育,及時處理游客投訴。設有停車場、出入口、游路路標、餐飲、急救中心、投訴報警等主要設施。知識要素:栽種樹種的選擇;森林的管理、維護;森林防火知識。物質要素:農藥器械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信息要素:空氣濕度、農藥選取、噴灑時間次數、不同空間結構樹種選擇。總體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和加強西山生態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的基礎上,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類愿望的實現,最終達到改善西山村民的生活品質、實現西山森林公園的凈利潤達到最大值的愿望。實現生態、經濟、環境都能可持續發展。
該系統熵值增高的原因
昆明西山風景區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包括可更新資源能值、不可更新資源能值、輸入能值、輸出能值、廢棄物能值等五個部分。不可更新資源主要包括表土流失和水土流失,由于西山風景區開發較早,經多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綠化率達94%,植被茂盛,蓄水能力較強,所以不可更新資源流失很少。輸入能源包括森林養護、旅游設施維護、管理投入、電力投入和旅游收入,其中旅游投入和旅游收入的能值最大,分別占輸入能值的25%和60%。輸出能值主要是木材產出,約占能值總用量的8%。廢棄物能值比例較小,約占能值總用量的0.2%。從能值流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山風景區生態經濟系統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基礎上,通過發展旅游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能值輸入,才能達到持續健康的目的。西山風景區凈經濟效益率偏高,環境壓力增大,必須加大經濟反饋與適度控制游客數量結合起來,促進系統可持續發展。隨著游客人數增加,旅游業發展對環境的壓力逐步增大。今后在加大經濟反饋,改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適度控制游客人數。西山風景區產業主要是旅游業和與之相關的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由于產業單一,且旅游業發展受制于景區的規模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生產效率不高。景區的較高的環境負債率將導致景區產生不可逆轉的功能退化和喪失。作為景區主要經濟收入的農家樂位于貓貓箐村,其下轄三個村民小組,總共有68家農家樂,主要是集中在馬鞍山村民小組,規模最大的一家可以同時接待100多人。這里的農家樂集合了吃、住、玩一條龍的服務。這里的農家山莊一般接待規模偏小,文藝活動比較單一。另外在接待規模上面很不平均。在吃飯方面,這里的農莊還是傳統的看菜點,沒有統一的菜單和價目表,完全沒有什么正規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規模和軟件上面還有許多差距,農家樂沒有基本的統一服裝,非常簡陋,村里也沒有統一的管理人員和機構。所有這些原因導致西山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熵值增大,從有序變為無序。
調控該系統平衡的措施
基礎設施建設是軟肋,對景區進行前期改造,采用地上和地下立體車庫結合的形式,讓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區內使用環保車,解決景區社會車輛亂停亂放、交通擁堵的狀況;在景區前設置餐飲點、購物點,突出旅游吃、住、行、購、娛、游六要素,徹底解決制約西山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要素擇優配置。農家樂改善上:在傳統的吃、住、玩之外,他們還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了許多具有自己特點的娛樂休閑項目,如捉活魚比賽,自己種地,自己收割,做一次農民體會,自己磨豆腐等具有民族特點的東西,當地領導應該從游客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應該重經營,粗放性管理。貓貓箐的旅游一定要把硬件和軟件一起抓,另外必須獨辟蹊徑,不要拘束,放開思想,做出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主導因素擇優配置。根據景區林木特點,要適度砍伐,有利于控制林木密度和更新換代,加強林木養護,控制周期砍伐比例,促進以林養林,保護生態環境。西山的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特色,著力實施精品旅游戰略,將實現旅游業由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康體休閑、購物娛樂、文化展示、商務會展復合型的轉變。發揮其“五脈”,即山脈、水脈、文脈、人脈、商脈優勢,整合周邊山地、林地、濕地、鄉村、文化資源,分期有序滾動建設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拉動西山區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長鏈利用原理。運用生態經濟循環,廢物利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變廢為寶,減少了開支。相生相克原理盡量減少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利用動物、植物相生相克原理配置動植物種類。三大效益相統一原理。要求旅游行政部門和景區管理者正確處理好景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促進景區持續協調發展。為了增加經濟效益,樹種應選擇具有觀賞價值的。提高森林利用率,適當砍伐不僅可增加收入還有助于該系統的循環。同時要考慮生態效益,在樹種選擇上避免單一性,單一的樹種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循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持其發展,動物需要選擇性的放養。最后要考慮社會效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發展是一種潛在的壓力,管理部門應未雨綢繆,規劃建設小型的垃圾與污水處理廠提上日程,若廢物經過科學處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壓力將大大降低。立體配置原理。生物群落之間的立體配置、產業部門之間的立體配置。生物群落包括樹種在空間和季節時間上的配置;產業部門在空間時間上的分配和設置。具體如,采用地上和地下立體車庫結合的形式,讓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區內使用環保車,解決景區社會車輛亂停亂放、交通擁堵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