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播學論文
一、50年代中期,《新聞學譯叢》對“大眾傳播學”的最早引進
“傳播”一詞淵源甚早,據新聞傳播史家考證,“傳播”一詞至今已有1400年以上的歷史。據《北史•突厥傳》云:“以敕有司,肅告郊廟,宜傳播天下,咸使知聞。”這當是中文“傳播”一詞最早之語源。而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新聞學者卻把“masscommunication”(大眾傳播)譯為“群眾交通”、“群眾思想交通”。把“大眾傳播媒介”翻譯成“群眾交通機構”,或“群眾思想交通工具”。1956年初到1957年6月,我國新聞業界及學界曾經開展過短期的新聞改革活動。在此期間,復旦大學新聞系在王中的領導下,走在新聞改革的前列。1956年3月20日,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的《新聞學譯叢》第一期出版(5月30日再版)。1956年,該刊共出三期;到1957年6月止,又出了兩期,前后共出五期?!缎侣剬W譯叢》1956年第1期(3月20日出版)首載《編者的說明》云:“《新聞學譯叢》是以介紹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和資本主義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和進步報刊的工作經驗為目的的一個期刊,它可以作為各兄弟學校新聞系的教師和學生,以及新聞工作者、宣傳鼓動干部進行研究與工作的參考讀物。”因此,第一期的內容,譯載了蘇聯聯共(布)中央有關報刊的文件?!缎侣剬W譯叢》1956年第2期(6月5日出版)除繼續譯載蘇聯報刊社論、聯共(布)中央關于報刊工作的文件、蘇聯新聞事業概況等資料外,還增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聞事業”的內容,包括《美國報刊簡史》、《美國報紙的組織機構》、《美國報紙和報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等譯文。
《新聞學譯叢》1956年第3期(1956年11月15日出版)起,開始引進“大眾傳播學”的概念。該期刊登的由劉同舜翻譯的《拆穿自由、獨立報紙的西洋鏡》一文中,他首次將“大眾傳媒”及“大眾傳播工具”譯成“群眾交通機構”云:“(美國的)群眾交通機構是一種大企業,他們的老板就是大企業家。戰前,美國消費者在四萬家群眾交通機構方面花了25億美元,相當于該年總消費數字的二十七分之一。”“單是廣告費這一項,‘消費者’向‘群眾交通’企業的支出已年達65億元之巨。”[1]61-67《新聞學譯叢》1957年第1期(1957年3月5日出版)刊載的由鄭北渭翻譯的《美國報紙的職能》一文中,他最早正式地把英語MassCom?munications譯作“群眾思想交通”。他還在該譯文中云:“報紙是‘群眾思想交通’(masscom?munications)工具之一。其他主要的‘群眾思想交通’工具有:雜志、廣播、電影等。這些工具有一種到三種的職能,他們可以傳播消息和知識,可以用言論來影響群眾,最后是一種娛人的作用。要做到企業化,他們最起碼要能很成功地做好三種(功能)之一”。
幾乎在同一時期,王中在其《新聞學原理大綱》(寫作于1956年9月至1957年初)中,最早將MassCommunication譯為“大眾傳播”。他說:“美、日將報紙、廣播、電視等總稱為大眾傳播(MassCommunication)”(見《王中文集》第38頁)。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后,《新聞學原理大綱》被當作供批判用的“靶子”,收入中宣部圖書資料組編的《新聞界反右派斗爭資料匯編》第二輯(1957年10月面世)中。以后又收入趙凱主編的《王中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國新聞事業資料》及《世界新聞事業》對引進“公眾傳播”及“傳播學”、“大眾傳播學”的貢獻
1957年6月《新聞學譯叢》??玻蹦曛蟮模保梗罚改辏吩?,復旦大學新聞系繼承《新聞學譯叢》的傳統,又創刊了《外國新聞事業資料》。該刊第一期首載《編者的話》云:“本刊將有重點的譯載和介紹反映外國新聞事業情況和動向的材料、新聞學論文和新聞教育方面的文章等,為本系師生,提供研究和批判的資料。這些資料較大部分譯自資本主義和蘇修集團的書刊,政治觀點和新聞觀點是反動的,有些事例和數字可能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只能供讀者參考,請勿公開引用。”該刊初為不定期出版,后為季刊,小32開本??镅b幀簡陋,而內容豐富充實,每期100頁左右。1979年第4期達180頁。該刊到1978年12月出了兩期。到1979年初到9月又出4期,前后共出6期。主編舒宗僑,后由鄭北渭繼任主編。
1979年12月,《外國新聞事業資料》改名為《世界新聞事業》,出版1980年第1期(總第7期)。該刊也是季刊,每三個月出版一期,內部發行。1980年9月,《世界新聞事業》出版第三期(總第九期)后???。
從《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8年7月創刊,到1980年9月《世界新聞事業》停刊,這兩個刊物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又先后刊登了不少介紹、評論“大眾傳播學”的文章。如《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8年第1期第10頁開始刊登鄭北渭翻譯的《美國資產階級新聞學:公眾傳播(masscommunications)》。該文摘譯自美國華倫•K•艾吉等著《公眾傳播工具概論》,認為“公眾傳播有四個方面需要我們研究:公眾傳播者,信息或講話內容,傳播渠道,被傳播對象即觀眾或聽眾。”基于此,該文主要闡述了“公眾傳播工具的意義”、“公眾傳播工具”的種類、對“被傳播對象”(即讀者、聽眾和觀眾)的一些調查,等等。
《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8年第2期刊登陳韻昭翻譯的《公眾傳播研究》。該文摘譯自美國埃德溫•艾默里等著《公眾傳播概論》(1971年版),主要闡述了“為什么要研究公眾傳播”、“公眾傳播有哪些類別”,包括對“讀者群的研究”、“讀者、觀眾、聽眾的研究”、“編排的研究”、“輿論的研究”、“內容分析”、“宣傳效果的研究”、“對宣傳人員的研究”、“創造性的研究”等等內容。同期還刊載了陳建德、欣文憲摘譯的《菲律賓大學公眾傳播學院教學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