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一、盛世之人,緊縮之心
朱彝爵,字寧臣,號苧塍,生于康熙七年(1668)正月二十一日,為朱茂時74歲時所生之季子,庶出。朱彝爵少時穎異,10歲能文,14歲補學官弟子員,15歲娶揚州知府陳祚昌女。朱彝爵結婚三載后,其岳父陳祚昌去世,陳祚昌有子先卒,而孫又羈寓遠方,于是朱彝爵夫婦將陳氏生母鮑孺人迎養于家。桑海巨變之后,其家舊業零落,加上分家時所得遺產不多,還要周濟其仲兄彝教,因此家極貧,依其父所購城南鶴州草堂以棲。學業有成以后,以例貢太學,其名聲騰踔四方。由于他豪于結友,英俊之士接軫到戶,家儲空空,鬻產不給。其妻典當首飾,“治酒食立辦,座客連旬夜歡洽,不知其家無有也”①。罷官里居的朱彝尊也與朱彝爵時相過從,“故《曝書亭集》中多及鶴州之作,所謂‘藕葉水亭’、‘真如塔火’,多得之蕭?褐?唷?rdquo;②朱彝爵還有一位知音名叫沈修誠。沈氏雖然出生于清代,但對明朝還抱有故國之思,“道勝國軼事、江南北耆舊衣冠容貌,娓娓宛在目前。至忠義激發,須戟張眼,爛爛如巖下電,使懦夫亦神王。”③他和朱彝爵是總角之交。
久困場屋之余,朱彝爵亟謀薄祿以奉贍生母王氏,遂游京師,以貢謁選。7年后,得任杭州府學訓導,“有張生為其叔所訟,府君(彝爵)召至私室,切責之,且諭以道。其人力辨誣枉,白其叔之無復人理狀。府君曰:正以其無復人理狀,故為侄者宜善全之,不當彰其事。其人語塞。聽府君調劑而寢其事。”④朱彝爵司訓杭州期間,師道獨尊,問字者溢于黌舍,厲鶚稱其有聶東軒嚴峻之風。⑤康熙四十五年(1706),彝爵生母王孺人卒于杭州官舍,享年80。朱彝爵對其母生則盡養,終則盡哀,將其母棺柩歸葬于朱茂時墓側。不久,朱彝爵前往京師,希望一展所學,“以友事轉入秦,得疾歸。先是為同里李君?∑誄矍刂?取官文書還,釋其?累事,義聲震士林。至是更為友勞??遂不起。”⑥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十九日,朱彝爵去世,終年40。桑調元從彝爵詩詞遺稿中掇取菁英,編訂為《鶴洲殘稿》傳世。
朱彝爵攻舉業之余,篤嗜讀書,學問貫穿今古,發為韻語,密詠恬吟,流連景物之趣,意取自娛,不甚愛惜,故所作詩多散失。《鶴洲殘稿》僅存其康熙三十年(1691)、三十三年(1694)、四十三年(1704)、四十六年(1707)所作111首古今體詩,以及作年不詳的22首詞。乾隆年間,李紱為《鶴洲殘稿》作序,回顧了與秀水朱氏家族的交往經歷,對朱彝爵的人品和詩品作了高度評價:“余年近壯時,漫游姑蘇,謁朱竹??先生于慧慶寺。時先生方選《明詩綜》,而以余力與蘇州后進論詩文,因得稔其家世,為東南文獻之宗,其子弟亦皆芝蘭寶樹,非他世家所能有也。后十年,余既仕,以詞臣典浙江庚子鄉試,先生從子嵩齡被舉。又二十余年,始得見嵩齡尊甫鶴洲先生殘稿,嘆為近世所希有。信乎采玉于昆岡,探珠于滄海,不可得而測其所有之盡藏也。余反覆詠嘆,其人品在季次、原憲之間,其詩品在王右丞、孟襄陽之列,此豈易得于士大夫之間者。”桑調元《鶴洲殘稿序》則稱朱彝爵“行似薛包,困似袁安,蚤年似郭泰”。
在朱彝爵生活的時代,表面看來,遺民們的故國山河之情已被康熙的升平之治淡化,文壇上似乎氤氳著雍容舂雅的溫柔氣息。其實,這個時代的兩浙文壇鮮血淋淋,文人們正遭受屠戮。莊廷?明史案、查嗣庭科場試題案、汪景祺《西行隨筆》案、呂留良案,這些舉國震撼的文字獄均發生在浙江,特別是查氏案后,作為對兩浙文人的懲罰,雍正一度停止兩浙鄉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激憤也難以長歌當哭,驚悸亦只能作為幽咽哽塞于心頭。正如嚴迪昌先生所言,此時浙江文人構成了一種微妙的景觀:“人,是清代‘盛世’之人;心,是收縮緊裹之心。”⑧不能完全融入盛世的文人,只能退居鄉隅,收緊心靈,自娛為業。這正是朱彝爵注重內心世界,以自我審視作為詩歌創作主要內容的歷史語境。《鶴洲殘稿》中有一首《自詠》曰:袍吾愛敝何妨,不慣逢迎僭號狂。閑似漁樵情更淡,興當吟醉味偏長。門因畏事終年靜,眼為貪書盡日忙。倘得生人多復爾,天涯何處是羊腸。
這首詩是朱彝爵一生情趣、心態乃至生存狀態的自我寫照。其人孤清介立,淡薄名利,常忍饑誦經,而且“自笑生來只鈍頑,不知世上有低顏”(《遣興》),不與人俯仰。性格如此狷介,生活圈子自然比較狹窄,加上又有養素田園的主觀欲求,故而只能包裹住自我心靈,向內心世界討生活。這就形成了朱彝爵輕人事、離社會、重自我、任自然的詩歌創作理念,他明確表白自己寫詩的目的是為自娛:“豈念俗所愛,只期吾自怡”(《雨窗》)。《鶴洲殘稿》中還有一首40歲時寫的《自嘲》詩,記錄和傾訴了朱彝爵生活的窘迫與無奈,正如桑調元《鶴洲殘稿序》所稱“奇貧見于詩辭,有甚于拾橡栗自給者”:①四十守一窮,豈曰君子固。猥言清白裔,無乃儒冠誤。粒米少晨餐,突煙斷曛暮。已甘藜不糝,豈有粱肉慕。饑腸轉雷鳴,簟瓢空亦屢。嬌兒啼不休,病妻益成痼。問我將何為,晏對庭前樹。入林無安棲,高飛愁鎩羽。炎炎赤日威,蹇蹇遠行步。念彼逝水流,畏此草頭露。搔首空踟躕,含情托毫素。
朱彝爵雖然是貴公子出身,但家無負郭之田資以為生,又不事生產,生活過得十分艱難,連溫飽都成問題。他焦急、憂愁又感到無助,進退兩難,就像一只沒有安棲之所、想高高翱翔卻又擔心鎩羽的鳥兒一樣。想到時間的流逝,對生命短暫的憂慮也涌上心頭。造成這種局面的是他本人的君子之固、清白之裔、儒冠之誤,也就是說君子固窮的人生理念、清白傳家的世家家風、讀書業儒的謀生方式,使得他一輩子過著清貧的生活。《鶴洲殘稿》中不僅有詩人的自我形象,而且也有其妻子的投影。樂府體詩《貧婦行》塑造的貧婦形象很可能是以朱彝爵自己的妻子陳氏為原型的:吁嗟造物何不均,生我貧家常苦辛。東方未明妾已起,寒風凜冽透窗紙。苦將紡織謀晨炊,不惜芳華惜雙指。丈夫出門途路窮,腳根日日如轉蓬。有書十上不見錄,歸家日午腹尚空。歸家兒女相牽拊,土甑無煙叫阿父。阿父不言阿母苦。吁嗟貧婦命連蹇,悄對空墻日色晚。
陳氏17歲那年嫁給朱彝爵,開始佐理家務,“于娣姒間抑然下之,外內無間言”。桑調元《朱母陳太君誄》說她“?y德之賢而孝,克持大體,樹故家?矸?rdquo;。②在朱彝爵遨游燕趙秦晉的10余年間,陳氏“躬織?績紡,率女事女紅,菲衣惡食,畢婚嫁,瘁心力為之”。③而詩中的貧婦“苦將紡織謀晨炊”,起早貪黑地辛勤勞作,也是一位賢妻。“丈夫出門途路窮,腳根日日如轉蓬。有書十上不見錄,歸家日午腹尚空”,這與朱彝爵零落于風塵蹭蹬之際的經歷也是相似的。“歸家兒女相牽拊,土甑無煙叫阿父”,這種失意文人的生活境況在朱彝爵《絕糧》等詩中也有反映。可以相信,《貧婦行》這首描寫貧賤夫妻的詩篇是以朱彝爵的家庭生活為素材的。“士貧賤不可得而衣食則士貴,詩寫其貧賤不可得而衣食之情則詩清”。④貧病交加的生活表現在詩歌中,往往形成一種清寒的風格。《夜半》一詩就凝聚著朱彝爵悲涼蕭索的心緒和情感,是清寒詩風的載體:夜半不成寐,樓頭鼓欲殘。虛窗風乍響,近夏雨尤寒。多病容顏老,無金藥餌難。清吟聊自遣,未得減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