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從宏觀層面而言,高校應有機整合與充分利用各類感恩教育教學資源,為大學生學習感恩文化創造有益環境與提供有利條件,讓大學生深入、廣泛、系統地學習感恩文化知識,促使其形成感恩認知。大學生只有深入、廣泛、系統地學習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知識,從理論和實踐上認識了感恩對促使個體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推進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在思想上認識與認可感恩言行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培養自己的感恩意識。從微觀層面而言,高校應開設感恩教育必修課程,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中編寫專門章節供教學使用,并納入考核范圍。讓大學生能從課堂上直接接受感恩教育,從理論上認清和認同“感恩”的必要性、重要性與現實性,為培養大學生的養育之恩、教育之恩、培養之恩、提攜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等感恩意識指引方向與道路,認清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各自的來龍去脈和目的、要求、意義、途徑,促使大學生的感恩之識向感恩之情、施恩和報恩之行轉化。“感恩是一種智慧,學校應該將感恩教育開設一門課程。”
從實踐層面而言,高校應時常組織大學生走向社會學習感恩知識,踐行感恩文化。從我國傳統文化的淵源來看,感恩教育屬德育范疇,高校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感恩道德意識,讓大學生不僅能識恩、知恩、感恩,而且能自覺地報恩與施恩,以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師長、祖國、人民和社會。“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④鑒此,高校應充分利用節假日和專業實習等時機,精心組織大學生進行志愿者服務、社區援建、假期“三下鄉”、義務支教、支醫、支學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直面訪談感恩英模和親眼見證獻身基層、奉獻社會的感人事跡。從中,大學生不但能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而且可進一步豐富自身的感恩知識,培養和激發感恩意識,進而加深對父母、老師、祖國、人民、社會的感恩情懷。
精心營造感恩文化氛圍,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情感
“感恩”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可通過精心營造環境烘托、活動宣傳、思想渲染、制度激勵等多種形式,將“感恩”文化有機穿插、靈活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具體生活層面,讓他們處處身臨其境,時刻耳濡目染感恩文化,從而達到不斷激發感恩情懷,有效提升感恩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把感恩意識轉化為感恩情感,逐步內化為自覺的感恩行動,使高校校園呈現一派平安、祥和、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感恩文化氛圍,以展現高校感恩文化建設的實效性。營造高校感恩文化氛圍離不開具體有效的文化載體,校園內的硬環境(基礎設施)和軟環境(人文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文化氛圍,能對大學生感恩情感的激發起到熏陶、感染、震撼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高校在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校園和校內建筑物、道路、橋梁等命名時應充分利用每個空間,盡可能地貼上感恩標語、圖畫,使校園的花草、樹木、建筑、道路、橋梁等都能成為感恩教育的鮮活場地。
高校的寢室、教室、食堂與圖書館等校園公共場所的墻上、壁上應布置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校園宣傳欄、陳列室等公共場地應大量報道感恩文化與陳列校友捐贈錄、校慶捐贈光榮榜等,供在校大學生閱讀與瀏覽,以此來感染、激勵、熏陶在校大學生,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引領校園感恩文化,弘揚感恩精神,培養感恩興趣,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情感。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在校園網上開設感恩文化建設專題專欄,把古今中外的感恩理論、經典范例與重大事跡等發布到相應網頁,以供廣大師生瀏覽、查閱和學習。可在網上發布感恩方面的網絡問卷,宣傳感恩事跡及道德模范等,在校園網上對感恩文化進行有效渲染、宣傳和教育,以營造校園感恩氛圍,激發大學生感恩情感。
周密部署感恩文化活動,搭建大學生感恩平臺
高校是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圣地,是培養與造就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力弘揚與實踐感恩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和造就恒懷感恩之情、常揣感恩之心、永踐施恩報恩之行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感恩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更應得到充分全面的弘揚和實踐。在這方面,北京大學曾有很多成功的舉措,如“充分發揮校園典禮的教育作用,在開學典禮、獎學金頒獎典禮、畢業典禮中全面融入北大傳統教育和勵志成才教育及感恩奉獻教育,是北大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高校可以借鑒北京大學的成功經驗,并結合自身條件,積極實施特色鮮明,富有針對性、時效性與實效性的感恩教育。在班級、院系、學校范圍內層層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感恩文化活動。要圍繞“感恩親情、感恩老師、感恩友情、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祖國、感恩黨”等主題,開展相應的感恩文化活動。如母親節或父親節給父母寫封感謝信,算筆經濟賬,列舉出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為長輩做點力所能及的實事、小事等,以感恩親情。教師節給老師寫致謝信、發短信、郵件或QQ祝福等,以感恩老師。清明節到烈士墓前掃墓,以緬懷先烈。植樹節組織大學生“植一棵感恩樹、造一片感恩林”,以感恩自然。青年節號召大學生向“杰出青年”獎章獲得者學習。兒童節看望附近的失學兒童、留守兒童。建軍節、建黨節號召大學生向模范軍人、優秀黨員學習。重陽節看望孤寡老人與福利院老人等,以感恩祖國、感恩社會。
高校還可廣泛開展感恩文化征文賽、朗誦賽、辯論賽,及感恩論壇等感恩實踐活動,或創辦感恩刊物,或在《校報》等刊物中增設感恩文化的內容和欄目,專門用于宣傳與報道感恩文化。同時,充分發揮感恩典范的先鋒模范作用,定期在全校師生間開展“感恩之星”的評比活動,樹立一批感恩典型,表彰一些感恩模范人物,以鮮活的典型事例來引導大學生的感恩言行,有效推進大學生感恩實踐活動的開展。
還可常邀請名家大師、知名校友、成功人士等人物來校作感恩文化學術講座,組織學生了解“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全國道德模范”等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通過舉辦各式各樣的文體活動,積極搭建大學生感恩平臺,鼓勵他們廣泛參與感恩活動,抒發感恩情懷,陶冶感恩情操,磨煉感恩意志,強化感恩信念,將感恩言行付諸實踐,以感恩之心與感恩之行待人接物,力求做到“以德報德,以德報怨”。
規范感恩教育獎懲制度,引領大學生感恩行為
當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仍在學生的學業教育與就業教育方面,對感恩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存在制度不全、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師資不強等現實問題,尤其是未把感恩教育納入常規化、系統化、序列化、目標化管理。實際上,高校感恩教育是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地引領與規范大學生的感恩行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心智遠未成熟,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更需要有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來引領與規范其自身的感恩言行。
高校要高度重視感恩教育,采取切實行動,為感恩文化的良性發展提供經費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時,堅持人本原則與激勵導向,規范感恩教育獎懲制度,強化管理,成立高校感恩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翔實可行的感恩教育工作方案,完善相關考評機制。把輔導員、任課教師開展感恩教育情況納入教工績效考核的范圍,把各班學生在感恩活動中的業績作為“優秀班級”、“文明寢室”評比,及各類“先進個人”評選的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把院系在感恩活動中的業績納入全校院系評比的指標體系,把感恩活動轉化為廣大師生的工作與學習動力,以規范與引領廣大師生的感恩言行,激發其感恩情懷。對言行嚴重悖于感恩宗旨的個人或單位,一經查實一律取消其評獎評優資格。
高校要創新感恩教育方式,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資源和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教師、家長與社會的功能,以引領大學生的感恩行為。各門任課教師均要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感恩素材進行案例教學,以增強其教學實效性與感染力,有效完成每位高校教師與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家長應言傳身教,以誠摯感恩情懷和務實的感恩言行感染子女。社會應積極倡導感恩風尚,大力弘揚與獎勵感恩典范與道德先鋒。
高校開展感恩活動應充分結合大學生的身心與時代特點,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就業實際,從小事著手,細處入眼,充分、全面挖掘大學生身邊具有啟發意義的典型感恩事例,遵循提高感恩認識、培養感恩意識、激發感恩情懷、磨煉感恩意志、踐行感恩行為的感恩道德修養的基本規律,增強實際效果,達到引領大學生感恩行為的目的。高校還應結合自身特點,將感恩文化列為社團文化建設的重點,不斷積累、積淀和推陳出新感恩文化,努力使感恩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循的生活習俗、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以使感恩文化盛行于高校校園。
本文作者:涂平榮 龔海艷 單位:宜春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