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考古學論文
墓葬形制分析
太原現今所發掘的四座壁畫墓均用青磚砌筑而成,墓室形制規整對稱,均為正南北方向,以墓道至墓室為中軸線布置兩邊建筑,形成南北貫通東西對稱格局。根據墓葬的規模又可分兩類:一類為大型墓,一類為小型墓。屬于大型墓的有庫狄?洛墓、婁睿墓、徐顯秀墓,均有長斜坡墓道,墓室面積20-40平方米之間,墓主人均為北齊的高級官員。金勝村壁畫墓為小型墓,墓主人可能是下級官吏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百姓。
大型墓墓主人身份相似,但墓葬結構與鄴城墓葬略有不同,如:“甬道口上方不見磚砌高大城門墻的做法;在墓道設天井或仿木構的磚砌門樓、墓室四角磚砌角柱等不見于鄴城,”這些差別體現出太原地區在葬制方面保留的一些地方特色,如:“磚砌角柱的做法見于本地西晉墓;”“天井的做法也是本地晉墓和北魏墓形制的延續。”
壁畫內容、布局和淵源
這四座墓中壁畫的主題基本都是為了表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及死后的極樂世界,所繪內容及其布局具有一致性和地方特征,并與墓室形制、隨葬品等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墓中的壁畫的主要內容涉及人間、仙界、宇宙。人間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場景,分出行圖與居家宴飲圖。出行圖多繪制于墓道、甬道、墓室的東西壁,基本表現為刻畫出行隊伍和準備出行兩種主題。這些壁畫中尤其以精細繪畫各種出行儀仗隊伍為重,以徐顯秀墓中的墓道兩壁所繪壁畫為代表。而太原婁睿墓墓中所繪的駝馬出行圖,則是另一景象。對于準備出行的圖飾表現則多表現為出行圖的延續,如徐顯秀墓墓室東西壁與墓道壁畫。居家宴飲圖主要表現墓主人日常生活中宴享與燕樂兩個主題。宴享圖主要繪制于墓室北壁,中為墓主人,旁邊陪襯以男女侍從,都面向墓主人作侍奉呼應狀。身后用幃帳或屏風表現室內場景。如徐顯秀墓北壁和金勝村壁畫墓下層。燕樂圖如婁睿墓墓室北壁下層。
仙界涵蓋升仙和辟邪兩類主題。升仙圖多設于近墓門處墓道兩壁、墓室四壁中層。如庫狄?洛墓、婁睿墓:青龍、白虎繪于墓門,引導后面的儀仗出行奔向仙境;也有仙人與四靈配合表現升仙,位于人間圖像和天象圖之間,如金勝村壁畫墓墓室東西壁仙人御龍虎圖;而徐顯秀墓中則為四神獸引導儀仗隊列。壁畫中作為裝飾圖案的蓮花、流云或卷草摩尼寓示佛教化生、升仙的意義,如徐顯秀墓、婁睿墓均可見到。金勝村壁畫墓寓意升仙的圖案則為羽人、千秋萬歲、人首鳥身。辟邪多設于墓道、門墻、墓門額、墓室四壁上層。如徐顯秀墓有方相氏,為人身、豹頭、鳥爪,四肢伸張作捉拿狀的神獸;婁睿墓石門額正中的龍首和墓室東壁所繪的擊鼓雷神。方相氏及各種神獸神鳥主要就是起鎮墓、辟邪作用的。
空間和時間是表現宇宙類壁畫內容的手法。用日月天象圖來表現空間,在墓室穹隆形空間頂部寫實地描繪日月星辰,為四座墓共有。用十二生辰圖像來表現時間,如婁睿墓四壁上層每層繪三個動物,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
隨葬品組合分析
墓葬建筑、壁畫和隨葬品共同構筑濃縮了墓主人生前死后的環境,隨葬品中除墓志和鎮墓獸外,余皆為現實生活中人物、事物的陶偶像和模型明器實物。隨葬品則主要有四大類組合。試以婁睿墓為代表說明。出土陶俑611件。約300件放于墓門外、甬道及墓道兩側。墓室東南部有生活用具和陶俑、陶牲畜、陶模型器;西南角和西南墻根有瓷燈、陶模型器、牲畜和武士俑等。
隨葬品第一類組合為鎮墓獸和甲胄武士。鎮墓獸和鎮墓武俑各二件。第二類組合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有甲騎具裝、輕騎、騎馬鼓吹俑、持盾俑、背箭俑、文吏、風帽套衣俑等。以男女侍仆和舞樂俑為主的第三類組合有:女侍俑31件。女侍跪俑3件,女仆俑1件。役夫俑3件。可能為拉馬、駝的役夫,形象似西域人。馱物騎俑1件。袱馬10件,馱馬3件。以庖廚用具模型組合為主的第四組器物有:牛、豬、臥羊、臥狗、雞、倉、磨、灶、井、廁等。隨葬品組合既有京都地區的特征,又具有鮮明的本地風貌。在著裝方面,與京都地區較多的漢魏衣冠俑相比,太原地區的傭多束腰圓領長袍、靴子,腰佩刀劍,顯得胡意濃濃。騎馬傭數量較其他地方為多,或許與太原地區濃郁的游牧民族文化傳統有關。
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地區的北齊壁畫墓表現了東魏北齊時期的主流墓葬文化因素:墓室形制以帶斜坡墓道、甬道的弧方形單室墓為主;墓室壁畫的內容與布局統一,表現手法是寫實主義風格;隨葬品組合與形態基本固定,與壁畫內容互為照應;將墓室的形制、墓室內壁畫的內容與布局、隨葬品的種類及組合三個因素統一起來,則思想鮮明的墓室環境不言而喻。這些主流因素的形成與當時太原所處的地位和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晉陽作為北齊的陪都,其政治地位相當重要,從各類文獻記載來看,其時許多大的政治活動都在晉陽舉行;而且北齊統治者為強化統治還加強了政治制度和禮制,因此這種政治上的控制促進了墓葬制度的推行,與京都地區表現了較強的一致性。
從墓葬建筑形制看,太原北齊壁畫墓在接受京都地區影響的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特色:如太原金勝村墓墓室四隅砌有角柱,婁睿墓甬道分前后兩段并設置天井等。太原北齊壁畫墓的內容與布局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在眾多的題材中,北齊壁畫墓以墓室建筑為依托的出行、家居圖表現人間生活,表達墓室主人感觸最深的現實生活。其中對出行圖的渲染,更是對當時游牧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傳統在頻繁的軍事生活中所體現的真實寫照。從太原北齊壁畫墓的現有出土的情況看,其墓道和甬道中所繪制的各類神獸及儀仗出行等內容,多為融匯了南朝墓葬的壁畫裝飾風格所致;加之承繼漢魏傳統于墓室頂部和四壁繪天象星宿、四神和墓主畫像及居家宴飲等內容,總體上形成了風格獨特、內容豐富、繪制精巧、布局嚴整的一套富有時代風格的壁畫體系。
北齊壁畫墓由于時代特征,與當時所建之石窟寺在建筑裝飾細節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庫狄?洛墓(562年)的墓門上浮雕蓮花形的門簪三枚;”“北齊婁睿墓(570年)的門楣橫列五朵束枝蓮花,襯以六出綠葉;”“新發現的北齊徐顯秀墓的石門門簪也裝飾有五朵高浮雕蓮花。”這些文化因素在大致同時的云岡石窟第9、10窟中均可見到。壁畫人物、陶俑的造型等可能受到了南朝畫風的影響,如“太原婁睿墓的鞍馬人物形象可能是南朝張僧繇畫風相似的北齊楊派作品”。隨葬品中亦表現出了來自西方的強烈文化氣息,如西方金銀制品和胡人俑的增多,“徐顯秀墓壁畫中中亞風格的菩薩聯珠紋等因素可能與北齊時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和北齊的胡化趨勢相關”。
總之,太原地區的北齊墓壁畫是多元文化因素影響下產生和不斷發展的結果,其墓葬裝飾直接吸收了本地區保留下來的漢魏壁畫的歷史傳統,同時加強了寫實主義,吸收了南朝畫風和石窟寺的表現手法,憑藉一個意義獨立、構圖完整的長卷表現了北齊時期現實生活中氣勢恢宏的場面。
本文作者:張慧 單位:長治市博物館